随着国内居民收入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向前发展,投资理财成为大部分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过,在理财的路上,不少市民陷入了骗局,不仅没有获得预想之中的收益,反而损失了自己辛苦赚来的本钱。
去银行存钱 存单变保单
刘大爷5年前带着两万元养老钱来到当地一家银行,打算存成定期存款。结果银行大堂里的一名工作人员对他说:“现在有一种存款比定期好,不仅利息比储蓄高,还另外有分红。”刘大爷一听动了心,买了这种“存款”。
5年期满后,刘大爷去银行取钱,满以为可以拿到高额的利息,却发现总额才22588.1元。按照当年银行存款利率计算,两万元存5年利息可达3600元,如今收益比存款利息还少了1101.9元。
据了解,近年来,很多被忽悠购买分红险的投资者都是在银行见到的销售人员介绍和推荐的。事实上,分红险中的分红并不在保险合同中予以保证,完全取决于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
近年来,这种客户去银行存钱被忽悠买了保单的案例在各地都时有发生。今年4月1日,保监会和银监会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销售行为的通知》,明确要求银行应当对投保人进行需求分析与风险承受能力测评,根据评估结果推荐保险产品,保证投保者明确知晓自己的投保行为和内容,同时将银保渠道保险产品的犹豫期从10天延长到了15个自然日。
从客户自身角度讲,一定要仔细阅读理财协议和合同说明,了解产品本质,不能只听工作人员的推荐。如果已经购买了分红险,而且已经错过了犹豫期,建议不要轻易退保,否则只能领到有限的现金价值和红利。
互联网金融时代 要加强对消费者保护
目前在理财领域涌现的骗局或案件,大部分都与互联网有关。很多投资人被高额回报和全是美言的网络宣传所蛊惑,就轻易地将血汗钱投了出去,不少被骗投资者都是被巨额盈利所吸引,忽视了本该更重要的风险控制。如果金融产品的发行销售能有严格的牌照管理,很多骗局根本不可能得逞。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互联网金融监管始终应把消费者保护放在首要位置。美国对第三方支付机构八大方面的监管要求中,其中有六大方面都是直接指向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而一切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根本出发点,首先是充分、有效、动态的信息披露,使得消费者能够有进行选择的信息基础。而在我国目前的监管规范中,恰恰对这方面的认识和关注存在严重不足。比如,在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火热发展面前,契约关系的含糊、宣传中为噱头而混淆视听已显得极为突出。
据中国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孙天琦透露,2013年,全国金融消费领域受理投诉9210起,受理的咨询约88000起,在受理的9000多起投诉中,70%是金融机构要承担责任的,30%是消费者要承担责任的。随着金融创新步伐的加快,金融消费侵权事件日益增多,在加强金融知识普及的同时,有关部门应该对于消费者采取更全面的保护措施,对金融事件的发生进行预防和规范。
因此,大家投资理财一定要理性:
1、辨别和防范非法集资,要认清非法集资的本质和危害,增强理性投资意识;
2、在身边的亲朋好友低风险、高回报的投资建议以及反复劝说时,要多与懂行的人和专业人士仔细商量、谨慎决策,不要盲从“口口相传”,防止害人害己;
3、在日常投资理财活动中,要注意保留原始证据,如联络电话、地址等信息,文字、影像资料等。
总体来讲,所有的预防措施只能在宏观上起一定的作用,关键是要增强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投资观念,避免掉入陷阱。
( 责任编辑: 佰佰安全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