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垃圾处理

首页 > 安全知识百科 > 环境污染 > 内容

湿垃圾处理相关知识

湿垃圾是产生臭味的“臭垃圾”

湿垃圾组分是剩菜剩饭,厨余、瓜皮、果屑,成分多为食物及其外皮,也包括动物蹄、角、蛋壳、鱼鳞、蛋壳、毛发、植物枝干、树叶、杂草、动物尸体、牲畜粪便等。湿垃圾的特点之一是非常容易腐败、腐烂,产生让人难以忍受的气味,存放一两天后外观看起来也极其令人恶心。湿垃圾产生臭气的主要成份是硫化氢、氨气、甲硫醇、甲胺、甲基硫等。这些气体挥发性大,易扩散,刺激性气味大,对人体也有害。

正因为有了湿垃圾的臭味,所有的垃圾才变成了“臭垃圾”。因此,没有人愿意把湿垃圾留在家里,都扔出来;也没有人愿意靠近垃圾箱,其周围成了小区或公共场所中最不受欢迎的地方。最不好的是,环卫工人们必须忍受难闻的臭味,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工作,让本来就被不少人视为“低人一等”的工作与“脏乱臭”捆绑在一起,工作条件和社会待遇更加不好。

生活垃圾分为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四类,其中,湿垃圾一直是垃圾分类的痛点,如何做到源头减量,末端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成为了各区探索的方向。

首先,可以通过宣传实践活动,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推广家庭厨余分装投放,建立厨余资源回收点,与垃圾清运系统分离,形成“场社对接”新模式。在厨余源头减量基础上进行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逐步实现社区湿垃圾零外排,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其次,将环保公益组织、企业等引入社区治理,依靠资源力量下沉,培育内部自组织,使得小区志愿者团队不断学习成长,专业性不断提高,成为湿垃圾源头减量工作最好的助力器。

最后,社区可以指导居民区将收集后的湿垃圾进行粉碎发酵处理,实现厨余垃圾变废为宝。同时建立“酵素坊”,利用混合菌种发酵厨余垃圾,产生的液体酵素用于小区种植,固体等有机质肥料运送至农场进行二次堆肥或沼气发酵,减少化肥使用。

湿垃圾处理污染方法是把湿垃圾投放到“湿垃圾”收集容器中后,由环卫系统通过湿垃圾专用收集车辆进行收运至湿垃圾资源化利用厂,实现日产日清。郊区主要通过“就地就近、一镇一站”的小型湿垃圾处理设施和分散设备进行资源化处理。大型处理设备主要采用厌氧发酵和好氧堆肥两种工艺。

1、厌氧发酵处理工艺:

厌氧发酵处理工艺是利用厌氧微生物将湿垃圾转换成沼气、沼液、沼渣,沼气可以燃烧供热或发电,实现资源利用。沼液经过水处理系统处理达标后排放,恶臭气体经负压收集后净化排放。

例如,某地区有机质固废处理厂的餐厨垃圾和湿垃圾就是这样处理的,其采用的工艺主要是“预处理 +厌氧消化产沼”。预处理制备的有机质浆料经湿法中温厌氧综合利用; 沼气经湿法、干法脱硫后由黎明沼气发电厂发电上网;沼液进入污水处理系统,生化反应和膜处理后纳管。预处理筛上物和厌氧沼渣运抵黎明焚烧厂处理。

近日,上海市计划在普陀区新建一座日处理规模800吨的湿垃圾处理设施,且位于地下。公示称,这座垃圾处理设施将建于走马塘南、A20外环高速公路西的外环林带内,占地约62亩,规划设施所占绿地将由原百玛士市政设施用地调整为绿地来平衡,而主体设施建于地下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日处理规模800吨的湿垃圾处理设施建于地下,不言而喻的一个结论便是建设运营成本肯定会大幅提高,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上海市下定决心打起了“地道战”呢?专家推断,占地多、选址难,“邻避”严重,这些老问题是将湿垃圾处理厂推向地下的主要原因。地下处理确实能增大土地利用率、缓解垃圾处理设施可能带来的环境不友好、臭气等问题,但更为关键的是,相对于垃圾焚烧这种长期被强烈邻避效应困扰的处理方式而言,政府可能希望采取生化处理的方法绕道而行。而现实是,公众对湿垃圾的生化处理很可能也同样有抵触情绪。

相关词条

推荐分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