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风险区划分标准是什么?
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居住地,以及活动频繁且疫情传播风险较高的工作地和活动地等区域,划为高风险区。原则上以居住小区(村)为单位划定,根据流调研判结果可调整风险区域范围,采取“足不出户、上门服务”等封控措施。
高风险区如何开展人员摸排?
通过逐户上门摸排、建立微信群、查看水表电表信息等方式,尽快摸清高风险区内所有人员底数,及时掌握独居老人、未成年人、孕产妇、残疾人、行动不便人员、血透患者、精神病患者、慢性病患者等人员情况。及时掌握尚未转运的应转运隔离人员情况,实行专人专管、严格管控,在转运前严格落实足不出户、上门采样、健康监测等防控措施。
高风险区核酸检测要求?
在实施封控后前3天连续开展3次检测,第1天和第3天完成两次全员核酸检测,第2天开展一次抗原检测,后续检测频次可根据检测结果确定;解除管控前24小时内,应完成一次区域内全员核酸检测。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科学、分级分类”的原则,实现常态化精准防控和疫情应急处置有机结合、快速转换。一旦发生本土疫情,要尽早将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所在县(市、区、旗)精准划分为高风险区、中风险区、低风险区三类风险区,统筹各方面力量,实施分类管理措施,根据疫情形势及时动态更新风险等级及管控措施,主动对外发布。
1、 相关区域内人群防护情况、人群聚集情况、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与其他人员接触的频繁程度;
2、 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工作、活动的时间、范围以及相关场所的密闭性、通风情况;
3、 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居住条件、居住环境、居住地周边的自然屏障(公路、河流、山川等);
4、 疫情发现后开始调查时间的间隔长短等。
1、 宣传引导。通过微信、短信、公众号、小喇叭、一封信等多种方式,及时发布封控信息和相关安排。引导居民落实个人防护、居室通风等要求。密切关注和及时回应居民诉求,共同营造良好的防控氛围。
2、 区域封闭。安排24小时巡逻值守,可通过安装监控设备、电子门磁等加强管理,防止人员外出流动,严格做到足不出户。对因就医等确需外出人员,须经社区防控办公室协调安排,实行专人专车,全程做好个人防护,落实闭环管理。高风险区如位于城乡接合部或农村地区,卫生条件不足、管理难度大、存在较高传播风险,可将区域内居民转运至集中隔离场所(如确有必要,每户至多可留1人)。居家时做好环境消毒、居室通风等措施。
3、 健康监测。对高风险区内所有人员进行健康监测,实施每日零报告制度。每天上、下午各开展一次体温检测和症状问询,了解所有人员使用退热、咳嗽感冒、抗生素、抗病毒等药物情况,并填写“十大症状”健康监测登记表。发现有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鼻塞、流涕、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的,由健康监测组立即报告并安排上门核酸检测。
高风险多久能降为低风险,其实至少是需要14天才可以的,而且要注意高风险转为中风险的要求,及中风险转为低风险的要求。
高风险地区转为中风险地区:在中风险地区连续14天内出现不超过10例本地确诊病例,由高风险地区调整为中风险地区。
中风险地区转为低风险地区:中风险连续14天没有新增就会降为低风险地区。
高风险地区转为低风险地区:同样是需要连续14天无新增本土感染病例。
要是在被划分为中高风险区的人员原则上是不可以随意走动的,如果一定要出行可能需要核酸阴性证明,尤其是当地疫情已经很严重了,那么可能所有离开城市的人员包括低风险区的人员都要持有核酸证明。
离开城市一般都不需要隔离,但进入新的城市可能就会需要隔离等,进入一个城市要求会比较多。不管目的地是高风险还低风险城市,从高风险区或中风险区来的人都会被要求进行集中隔离或是居家健康管理。隔离的具体要求每个城市会有不同,有的是需要集中隔离14天,有的是7天集中隔离+7天居家隔离。
中风险地区和中高风险地区的区别如下:高风险地区,一般是指累计新冠病例超过了50例,同时十四天内是有聚集性疫情发生;中风险区域是指14天以内有新增新冠确诊病例,合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未超过50病例。
中风险地区实施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策略,尽快有序的恢复正常生活,相关的组织人员可先有秩序的返岗,指导用人企业严格执行疫情防护工作,同时推进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
高风险地区内的居民要严格实施居家隔离,不串门、不聚集。小区人员足不出户。一是配合做好核酸检测。二是每日测量体温,做好自我症状监测,如有发热、干咳、乏力、腹泻等症状者,必须第一时间向社区进行报告。
三是做好通风换气和清洁消毒,物品保持干净整洁,及时清理垃圾;四是保持正常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睡眠,清淡饮食,均衡营养;五是注意咳嗽礼仪,打喷嚏、咳嗽时用纸巾遮住口鼻或采用肘臂遮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