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了解到,影响草原火灾的地形包括坡度、坡向、高程以及地形等,它们影响或的传播和扩散。
(1)坡度。坡度大小直接影响可燃物含水率变化,坡度陡,降水易流失,可燃物易干燥。相反,坡度平缓,水分滞留时间长,草地潮湿,可燃物含水率增大。坡度大小对热传播也有很大影响,上坡火,可燃物接收到的对流热和辐射热强度增加,因此增加火灾蔓延速度,下坡火则相反。
(2)坡向。坡向不同,接受阳光的照射不同,温湿度、土壤和植被都有差异,一般南坡接受的阳光时间长,温度较高,湿度较低,土壤和植被较干燥,容易发生火灾,火灾发生后蔓延速度较快,依次为西坡、东坡和北坡。
(3)高程。草地高度越高,林内湿度越低,相对湿度增大,地被物含水率增高,也就不易燃烧。当海拔更高,进入亚高山地带或分水岭附近,降水量明显增加,一般不易发生草原火灾,但海拔高通常风速较大,一旦发生火灾,会加速火的蔓延。
小编了解到,日最高气温往往是该地着火与否的主要指标。草原火灾发生最多的时间,多半是白天气温出现最高的时段。因为气温升高加速可燃物自身温度升高、含水量变小,易接近燃点。所以高温天气是草原火灾的重要因素,要特别引起警惕。一般气温在-10-25℃幅度内常有草原火灾发生。如气温:>25℃以上可燃物生长变绿,体内含水量增加,则发生草原火灾机会也随之减少。
草原火灾突发性强,季节性明显。因草原面积大,地势平坦,可燃物易燃,一旦发生火灾,在大风作用下,火势迅猛扩展,难以控制。加之草原地区风向多变,常常出现多叉火头,蔓延速度快,形成火势包围圈,人、畜转移困难,极易造成伤亡,危害性严重。此外,我国草原火灾一般多发生在每年的春季3~6月和秋季9~11月。春季草原地区积雪逐渐融化,高温、大风天气增多,草原火灾进入高发期,而秋季草原植被开始枯黄,降雨减少,较易发生草原火灾。
小编认为,草原发生火灾,主要对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影响最大。
我国天然草原分布范围广泛,气候类型多样,植物种类丰富,植被类型复杂。在如此辽阔的草原上,不仅饲养着大量的家畜,而且繁衍着大量的野生动物,在这些野生动物中,不仅有许多珍贵的种类,也有许多稀有的种类,以及濒危甚至濒临灭绝的种类,一旦草原发生火灾,这些动植物将会受到火灾的威胁,被烧死,被驱赶或者绝种。
另外,草原火灾后,还会衍生一系列灾害,对草原生物的生存也存在威胁:
1、草原火灾不仅会烧死草地,降低草地密度,破坏草原结构;同时还引起草原植物演替,降低草地的利用价值。
2、由于草原烧毁,造成草场裸露,失去草地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将引起水涝、干旱、泥石流、滑坡、风沙等其他自然灾害发生。
小编了解到,草原可燃物按易燃程度分:一是易燃物:在一般情况下,易干燥,易燃,且燃烧速度快。这类可燃物包括:地表干枯的杂草、枯落叶、地衣和苔藓等。 二是燃烧缓慢可燃物:一般指颗粒较大的重型可燃物,如树根、大枝、腐殖质等。这些可燃物不易燃烧,但着火后能长期保持热量,不易扑灭。在清理火场时很难清理,而且容易发生复燃火。三是难燃可燃物:指正在生长的草本植物等。
草原可燃物是草原燃烧的物质基础,草原中所有有机物质均属于可燃物:如枯枝落叶、草地、苔藓、地衣和腐殖质、泥炭等均可以燃烧。草原可燃物、气象条件和火源被称作草原火灾“三大要素”。要发生火灾必须三大要素齐备,缺一不可。
另外,草原可燃物是草原火灾发生的物质基础,是火传播的主要因素,是草原防火灭火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