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充公检法诈骗

首页 > 安全知识百科 > 老人安全 > 内容

冒充公检法诈骗相关知识

冒充公检法电话诈骗种类通过下面真实实例来详细的了解下。

案情回放:今年3月初,被害人陈某接到假冒电信公司工作人员的电话,称其在上海开户的电话欠费2000余元。陈某否认该情况后,骗子又以陈某个人身份信息可能被盗为由让其向上海公安机关澄清事实。之后,一名自称是王警官的人员与陈某联系,称其涉嫌洗黑钱被通缉,骗子以调查涉案赃款为由,套取了陈某个人账户存款信息。接下来,陈某收到自称是检察长的电话,诱骗陈某到酒店开房并使用酒店电脑登录指定网站查看“通缉令”。待陈某相信后,骗子又以核查账户资金、交纳保证金、资金回流金等诸多借口,让事主提供每笔转账交易的短信验证码及电子密码器动态密码,以转走陈某账户内资金。至4月初陈某报案时,共被骗走500余万元。

“你的快递涉嫌藏毒”“你的账户涉嫌洗钱”“你的信用卡已被犯罪集团利用”……如果您接到过所谓“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一定不会对这些话感到陌生。编造五花八门的理由、骗被害人将存款转入“安全账户”,这是近年来电信诈骗分子冒充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行骗时最常用的手法。相关检察院检察官日前结合此类案件提醒公众:不法分子编造的上述理由不仅经不起推敲,而且于法无据。

检察机关工作人员致电当事人就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如果您或者您的近亲属是刑事案件被害人——《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第55条规定:“人民检察院自收到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材料之日起三日以内,应当告知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其近亲属、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告知可以采取口头或者书面方式。口头告知的,应当制作笔录,由被告知人签名;书面告知的,应当将送达回执入卷;无法告知的,应当记录在案。被害人有法定代理人的,应当告知其法定代理人;没有法定代理人的,应当告知其近亲属。”

针对冒充公检法诈骗套路,佰佰安全网提醒老年人一定要提高警惕,可采取以下措施应对:

1、收到陌生人发来的网址,可使用360安全浏览器的网站名片核实网址安全性,避免误信虚假网站被诈骗。

2、公安机关、检查机关不会通过电话办案,更没有所谓的“安全账户”,遇到此类情况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轻信,不转账。

3、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安全,身份证、手机号等信息轻易不泄露。

4、涉及银行卡、银行账户密码等和钱相关的操作一定提高警惕。

5、如果不幸上当,第一时间报警。

防范冒充公检法诈骗的方法其实很简单,谨记最关键的环节:公检法人员是绝对不会通过电话,更不会是手机电话来通知你已涉案。如有发现有电信网络诈骗或已经造成损失,

立即咨询当地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

遇到此类情况,当事人一定要保持冷静,应及时与家人、亲友商量。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履行公务,在向公民询问情况时,应持相关法律手续当面询问当事人并制作相关笔录,绝不会通过电话询问。目前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等部门均未以“国家安全账户”为名义设立银行账户。所以,当有人自称是上述机关工作人员打电话告知你涉嫌某种犯罪,并要求你将存款转存到所谓的“安全账户”以进行核实、保全资金的,都是诈骗行为,切勿上当。

民警提醒大家:随着“空巢”老人的不断增多,一些不法分子趁机骗取老人的信任后实施诈骗。中老年群体要引起注意,不要轻信来路不明的电话或手机短信。不要轻易相信天上会掉“馅饼”。遇到来路不明的电话或手机短信,及时挂掉电话,不回复手机短信,不给诈骗分子进一步设置圈套的机会。

老年人是诈骗分子重点侵害对象,骗子之所以能得逞,受害人之所以会上当,因受害人在恐吓下乱了分寸,同意转账。而诈骗的老年人有周边学校的退休老师、企事业单位退休老人,由于其退休之后,接触社会信息较少,跟社会慢慢脱节,不太关注最新的诈骗手法,成为诈骗分子的重点对象。行骗手法则多为“冒充公检法”诈骗,其中,受骗七成都是女性,因为容易受到对方恐吓等情绪上的影响而被骗,所以说老年人要做好防骗措施。

警方提醒:要转账,疑诈骗

冒充“公检法”等工作人员要求转账到所谓“安全账户”和冒充某公司工作人员要求汇款的,都是不法分子实施诈骗的惯用伎俩,警方提醒各位街坊提高警惕,多加防范,牢记以下几点:

一是公安机关不会设置所谓的“安全账户”,更不会通过电话要求事主转账办案。

相关词条

推荐分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