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账户诈骗

首页 > 安全知识百科 > 老人安全 > 内容

安全账户诈骗相关知识

伪基站伪装“10086”,骗你积分换现金

当靠近一个区域时,市民会同时收到一条内容相同的短信。“这就是伪基站发送的短信,之前多数是发送房产短信,现在一些诈骗犯雇用其发送诈骗短信,特征就是短信中有一个网址。”民警称,伪基站的操作者一般都是开车,速度比较慢,车上有一个天线。

伪基站可以模拟电信运营商或者银行客服电话号码,利用智能手机的默认功能伪装成官方发送的短信。办案民警称,这属于诈骗分子的一次技术升级,让更多人上当受骗。

虽然手机短信中也有银行等机构发来的安全链接,但不少用户难以通过对方短信号码、短信内容、链接形式等辨别真伪,所以建议用户尽量不要点击短信中自带的任何链接。特别是Android手机用户,更要防止中木马病毒。

诈骗案件发生后,到公安机关报案时,应在简单说明案情后,要求警方暂缓办理接报案件手续(接报案件手续至少要1至2小时),然后在警方陪同下快速到银行办理冻结被害人自己银行卡的手续,阻止犯罪嫌疑人转账、提款。

如果能准确提供涉嫌诈骗的银行卡号,可以拨打涉嫌诈骗的银行卡号所属的银行客服电话,查询该卡的开户地点,并迅速到营业网点查清资金流向;如果不能准确提供银行卡号,可以到银行柜台凭本人身份证和银行卡查询骗子的账号。

通过冻结涉嫌诈骗的银行卡号为公安机关破案争取时间。具体做法为:通过电话拨打该诈骗账号所属银行的客服电话,根据语音提示,输入该诈骗账号,然后重复输错几次取款密码就能使该诈骗账号被冻结24小时。由于各家银行规定不同,具体次数不同,以工商银行为例,通过拨打95588客服,输错3次取款密码,账户就会被冻结。这项操作是为了防止嫌疑人手机银行转账。如果被骗的钱较多,一定要在次日的凌晨重复上述操作,则可以继续冻结24小时。

理论上讲,老年人的知识和经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升的。但事实上,老年人大多处于高度的信息封闭状态,并日益脱离社会。据第1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的分析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网民仅占全国网民的1.1%,反映了很多老年人正隔绝于信息时代。在当前中国社会,空巢老人家庭日渐增多,老人和子女以及邻里之间的沟通逐渐减少,老年人越来越面临着情感上的孤独和寂寞,同时也面临着信息获取上与时代脱节。

有趣的是,在上当受骗的老年人中,女性较男性更容易中招。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讲,“男主外,女主内”,一向是我国的文化传统,因而大多数中国家庭中,女人掌握家庭财务大权。许多老年女性在退休后,社会角色转变为家庭主妇,常常封闭自我。她们的精力大多放在照顾家人和孙辈的生活起居上,缺乏与社会和年轻人交流的机会,也因此极易被所谓的新概念、新信息所蒙蔽。因此,一方面手握财权,一方面认知闭塞,中老年女性自然成为了骗子最为青睐的目标。

如骗子会谎称办事时钱包被盗了,身无分文,连回家都成问题,并趁机向受害者借用银行卡,好让同事或朋友帮忙汇款过来,一会再取出来,事后可以给予一些好处云云……不知不觉中骗子套出了密码,将受害者卡里的钱都取走。

心理专家提醒:帮助别人也要有一定的警惕性,对于要交出自己手机、现金、银行卡等财物的就应多留心眼,加以警觉。此外,如果对方提出给现金酬劳或者是其他好处,也要冷静思考,不要被迷惑,最好直接拒绝,让他们打110或者找警察。

QQ盗号诈骗,朋友圈盗号诈骗等手法,都是骗子利用木马病毒盗取了网友的QQ或微信,从而了解网友与各个好友之间的关系,从中分析出有诈骗价值的对象,抓紧时间学习和模仿,一旦发现哪天有机可乘,就假冒出现,编造各种借口,向网友借钱。

年纪越大就越倾向于相信别人

随着年纪增大,老年人的知识、信息结构明显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对社会中很多复杂的现象知之不多,知觉反应迟钝,轻信花言巧语,加之与社会接触较少,分析判断能力减弱,对花样日益翻新的骗术不易识别,易被歪门邪说所迷惑,便往往成为犯罪分子诈骗的目标。

物质、健康需求增大

部分老年人退休或下岗后经济状况不够稳定,常期望能有机会意外致富,因此容易上假广告和推销商的当,损失钱财。另外,随着身体各项机能逐渐衰退,病痛增多,他们对晚年生活的不确定感以及对死亡的恐惧感会增强,这个时候,他们会特别迷信各种“神奇”的疗法,以求“不得病”,一些江湖骗子就利用部分老年人的心理,打着祛病强身、偏方有奇效等幌子进行欺骗。

利用了受害者的心理弱点

诈骗电话和短信通常有一个特点:以一些紧急的事作为噱头,将受害人一步步引入陷阱,进而要求受害人汇款。比如,“你的家人XX遭遇车祸,现在医院抢救需要住院费”、“你的账户涉及非法洗钱和诈骗,将被警方查封”、“有人想要你的一条腿,想要活命就汇款到xxx”、“这里是xx法院,您有一张传票……”

如果是此前从未接触过类似短信和电话的人,多半第一反应都是意外、震惊和紧张。这种慌乱正是骗子求之不得的效果。当这些紧急事件突如其来,当事人因受到强烈刺激,往往会丧失理智和思考能力,防范心极易崩溃,出现惊慌失措、手足无措的状态。在心理学中,这种情况被称为“应激状态”。

无论是生命安全受到威胁还是银行账号要被查封,这样的“紧急事件”让人处于一种应激状态之中,这时注意力会变得狭窄——只能看到眼前的急事,思维也会变得受限——根本顾不上怀疑和质疑。

相关词条

推荐分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