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落伍
老年人活动范围小,信息落伍,法律意识淡薄,也是其上当受骗的重要原因之一。
理论上讲,老年人的知识和经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升的。但事实上,老年人大多处于高度的信息封闭状态,并日益脱离社会。据第1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的分析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网民仅占全国网民的1.1%,反映了很多老年人正隔绝于信息时代。在当前中国社会,空巢老人家庭日渐增多,老人和子女以及邻里之间的沟通逐渐减少,老年人越来越面临着情感上的孤独和寂寞,同时也面临着信息获取上与时代脱节。
有趣的是,在上当受骗的老年人中,女性较男性更容易中招。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讲,“男主外,女主内”,一向是我国的文化传统,因而大多数中国家庭中,女人掌握家庭财务大权。许多老年女性在退休后,社会角色转变为家庭主妇,常常封闭自我。她们的精力大多放在照顾家人和孙辈的生活起居上,缺乏与社会和年轻人交流的机会,也因此极易被所谓的新概念、新信息所蒙蔽。因此,一方面手握财权,一方面认知闭塞,中老年女性自然成为了骗子最为青睐的目标。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生意识的增强,种类繁多的保健品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而一些商家为了经济利益,利用健康讲座、免费出游等手段,诱导老年人购买高价保健品,致使很多老年人上当受骗。
年老多病,渴望健康长寿
老人想让自己更健康,自己少受罪,子女少受累,但却事与愿违。人到老年,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功能逐渐下降,各种慢性病找上身来,尤其在看到周围老友一个个离世后,害怕疾病与死亡的心理也与日俱增。于是,“花钱买健康”便成为许多老年人的共识。
老年人医疗保健知识匮乏
老年人要多学习科学医疗养生保健知识,树立正确的养生观,善于甄别骗子的陷阱。据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介绍,保健品的生产门槛较低,产品标准也很低,一般只需要通过安全性评价和功能性评价、卫生学检验,而不需经过医院临床实验等便可投入市场。因此保健食品不能宣传疗效,否则就是违规行为。由此可见,所谓“高科技产品”包治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甚至癌症等,实际上是天大的谎言。医学专家提醒老人,保健品不能替代药品来治疗疾病;保健食品有一定的适宜人群,且不可听信“包治百病”的夸大宣传,要根据自身状况,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保健品,更不可轻信街头巷尾来历不明的讲座及产品推销。
近日,美国爱荷华大学的研究者在人类大脑中确定了一个部位(大脑正中前额叶皮层),该部位负责大脑信任和怀疑功能的形成。发表在《神经科学前沿期刊》上的这项研究成果确认了大脑正中前额叶皮层受到损害后,人们就容易上当受骗的结论。即使是一些智商水平非常高的人,如果他们的大脑正中前额叶皮层受到了损伤,也会成为显而易见的骗局的受害者。对于老年人来说,该部位更易受损,因为大脑正中前额叶皮层会随着年龄的老化而丧失结构的完整性,其功能也会出现衰退。
研究团队选取了18名大脑正中前额叶皮层受损的病人和21名该部位以外区域受损的病人,让他们看了一些虚假性的宣传广告。结果发现前一组病人相信虚假广告的可能性约是后一组病人的两倍,即使在有提示的情况下,前一组病人也更有可能购买虚假商品。这种强烈的购买意愿使他们成为最容易受骗上当的人群。
由于受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不少子女只把满足老人衣食住行作为“养老”的全部,平时很少陪老人散心、娱乐,有的甚至嫌老人落伍,不愿与老人交谈、聊天,忽视对老年人的精神抚慰。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心理素质会逐渐弱化,并表现出害怕孤独,感情脆弱,容易灰心丧气等心理特征。因此,平日里子女一定要多抽点时间陪陪父母,跟他们说说心里话,让他们享受到天伦之乐。工作忙而忽视老年人这不是理由。
远离可疑人员。现在有些骗子常常主动与老年人打招呼,套近乎,同时表现得很热情,此时有的老年人就容易放松警惕。我们提醒老年人,千万不要和 “陌生人”过于亲热,以免上当受骗。另外,独自外出时不要带贵重物品和首饰。
凡是要动钱的时候,不要相信骗子那些“不要告诉任何人”的鬼话,自己拿不定主意时,找老伴、孩子或找自己信得过的邻居和朋友,向他们通报情况,征求意见,商量对策,需要报警时要坚决报警。
骗子先是以问路、看病为名,接近当事人,与其闲聊,关切地询问其个人信息、家里情况。“神医”或“大师”则在远处通过电话掌握了当事人的家庭情况。当事人与“神医”见面时,“神医”故弄玄虚地说出受害者家里人的情况。这一下将老人给“震”住了,马上产生了“信任”的心理。此时,骗子团伙从心理上完全控制了受害人,接下来的诈骗也就十分容易了。骗子最后都不忘交代一句“天机不可泄露,不可告诉家人、朋友,否则就不灵验了。”骗子的这句话,彻底将当事人拉进了无助的境地。
广大群众特别是中老年人,要警惕利用封建迷信手段实施诈骗的骗局,这些手法多是以为人算命、代人驱鬼、替人消灾等名进行诈骗。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不要向陌生人透露家庭成员的情况,以免上当受骗。
熟人诈骗的发现是社会发展的不好产物,那么熟人诈骗利用了老人的哪些心理呢?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老年人为了满足自我的心理需要而上当受骗。比如,一些老年人虽然与子女同住,但因为他们工作繁忙对老人关心较少;或者子女远在他乡,这类老年人内心对亲情充满了渴望。这时候如果有个人像亲人一般地嘘寒问暖,关怀备至,老年人的心理防线会被轻易攻破,掉入骗局而浑然不知。
还有一些老年人,虽然退休多年,但是又碍于面子,不想被后辈们说他们老无所用,内心对自我价值感的追求丝毫不逊于年轻人。于是,想用自己的积蓄通过小投资赚点生活费以满足成就感的心理,也成为骗子们的一个目标。
同时,老年人普遍不太理性,虽然年纪一大把,可有时候又偏偏像个孩子似的存在比较心理。看着别的老人搞投资,内心极度不平衡,便产生从众行为,最终掉进一个接一个的陷阱。
子女的情感和心理支持普遍缺失
2015年5月,国家卫计委发布了《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年)》,报告显示,目前家庭规模小型化,2人、3人家庭成为家庭类型主体。同时,家庭类型多样化,核心家庭占六成以上,单人家庭、空巢家庭不断涌现。
“老年人,退休在家,普遍孤独。多数与儿女分开居住,寡朋少友,缺少社交活动。而有些不法人员组织纷繁复杂的讲座,为老年人结交一些朋友来打发时间、充实生活提供了机会。”戴萌萌分析:“孤独感使老人处于无助的境地,缺少心理和情感的支持,很容易产生一种被遗弃的感觉。这时的老人内心是脆弱的,外人一点关心都会让他们感动不已。而不法分子正是利用老人的这一弱点。”
上门“关心慰问”老人,给老人做家务、按摩、洗脚,频繁给老人发短信、打电话。这往往使老人对这些“孝顺的孩子”放松警惕,从而相信他们宣传的产品功效,更有甚者,即使发现了自己上当受骗,他们也愿意为了能有人说说话,继续与销售人员保持联系。
网络中奖诈骗是利用了人们贪便宜又好奇的心理,借助网络、短信、电话、信件等媒介为平台发送虚假中奖信息,继而以收取手续费、保证金、邮资、税费为由,骗取钱财。
网络中奖诈骗的特点:
一是更具欺骗性。与传统诈骗相比,因不与被害人直接接触,网络诈骗行为人虚构的事实更容易使人上当受骗。
二是犯罪方法简单、易操作,犯罪成本低。犯罪分子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制作电子信息进行诈骗,无需投入大量资金、人力和物力。
三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诈骗信息通过网络平台能迅速、广泛地传播开来,使不特定的人上当受骗。
每个人其实多少都有“一夜暴富”或“钱生钱”的美好愿望,但多数人不会当真,因为只要内心不贪便宜,就绝不会相信“天上真的掉馅饼”。假如天上真的掉馅饼,那地上陷阱已挖好。所以,接到中奖、退税或领补贴等电话或网络信息,第一个念头就是不相信,然后挂掉电话或不理睬,就没事。
人到了晚年,就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怀,而一旦跟家人、亲戚的亲密联系不足,面对陌生人递过来的“关爱”橄榄枝,老年人很难去设防,要被欺骗很容易。在很多的保健产品诈骗中,骗子就对老人关怀备至,嘘寒问暖。另外诈骗者通过电话等手段谎称自己是老人的儿孙,并且用自己遇到急事为由头要一大笔钱。看似简单的手段,却因为被骗者独居、与儿孙联系少,一时情急,屡屡得手。
老年人为了满足自我的心理需要而上当受骗。比如,一些老年人虽然与子女同住,但因为他们工作繁忙对老人关心较少;或者子女远在他乡,这类老年人内心对亲情充满了渴望。这时候如果有个人像亲人一般地嘘寒问暖,关怀备至,老年人的心理防线会被轻易攻破,掉入骗局而浑然不知。还有一些老年人,虽然退休多年,但是又碍于面子,不想被后辈们说他们老无所用,内心对自我价值感的追求丝毫不逊于年轻人。于是,想用自己的积蓄通过小投资赚点生活费以满足成就感的心理,也成为骗子们的一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