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熟练使用网上银行和现金业务。目前我国金融服务日益便利,各种金融产品层出不穷,这些都可能被洗钱分子用作洗钱工具。有些犯罪分子办理了大量银行卡,并通过网上银行和取现大肆转移和隐匿犯罪资金,其熟练程度令人瞠目。甚至有银行工作人员,利用工作之便研究反洗钱法律制度,通过一系列操作逃避反洗钱监管,具有很强的反侦查意识。
其次,通过各种投资进行洗钱。其最大特点是可以“边洗钱边赚钱”。近年我国各种投资领域比较热,投资产品也很多,房产、股票、基金、保险、古董等都出现了较好行情,这也吸引了洗钱分子。一些犯罪分子投资了大量房产、基金、分红型保险,甚至专门成立多家投资公司,将诈骗来的资金用于投资房地产、证券、加油站、矿山、水电站等各种领域。
从对方的理由上发现。犯罪分子目前打电话的借口,无外乎“邮包里面藏有毒品”、“电话欠费”、“法院传票”等。
从冒充机构来发现。骗子担心你当地司法机关有朋友,骗局很快被拆穿,往往冒充异地公安、检察院、法院的工作人员实施诈骗。
从电话中发现。骗子通过网上改号软件,拨打你手机,显示的是所冒充单位的电话,而且骗子主动会让你去核实,你通过查询的号码肯定是对的,这样你有中了骗子的圈套。殊不知,骗子显示的号码往往使接警电话、办公室电话、总机等,如果稍加注意,就知道骗子诳你了。
安全账户”的问题。你相信骗子后,他会叫你把钱打如所谓的“安全账户”,殊不知我国司法机关和金融系统没有“安全账户”这一说法。
背景音中发现。骗子为让你相信,在通话中会设置“刑讯逼供”、“接警”等背景音。要知道近年来司法改革的成果,使“刑讯逼供”大为减少,即使有,也不会让你听见的。
诈骗短信主要有三种
诈骗短信,目前主要有三种:一是中奖类诈骗,对方用短信给机主发送虚假中奖信息。当机主拨打指定电话询问时,即要求需预先支付个人所得税、公证费、手续费等费用后才能领奖,一步步将受害人引入圈套。二是冒充亲友类诈骗,对方冒充机主的亲朋好友,以车祸、生病、违法需交纳罚款等为由要求机主汇款。三是涉案、欠费类诈骗,骗子冒充电信等部门的工作人员,以电话欠费等名义实施的一系列诈骗行为,或冒充公、检、法、司等国家工作人员,以机主账户涉嫌洗钱、诈骗等犯罪活动,利用机主急于澄清自己的心理,让机主将自己银行存款转入不法分子指定的安全账户。
收到上述疑似诈骗的短信后,老年人首先要冷静下来,主要有3招防骗,第一,要克服“贪利”思想,天上不会掉馅饼,不要轻信中奖和快速致富的信息。如收到以加害、举报等威胁和谎称反洗钱类的陌生短信或电话,不要惊慌无措和轻信上当,不要为“消灾”,将钱款汇入犯罪分子指定的账户。第二,不要轻易将自己或家人的身份证号码、通讯地址等家庭、个人资料泄露给他人。对于家人意外受伤害需抢救治疗费用、朋友急事求助类的诈骗短信、电话,要先寻找相关人员进行核实,不要上当将“急用款”汇入犯罪分子指定的银行账户。老年人可以先和家人朋友商量,大家一起判断识别,或到所在社区求助。若发现被骗,要立即向公安机关报警。第三,老年人平时要多接触社会,多接触各类信息、新闻,多学习手机、网络等科技手段,从而了解诈骗的各种案例和伎俩,从思想上预防起来。
规范银行卡市场管理。
建议对个人每次申请银行卡数量及所持有的总数量作上限规定,合理控制个人办理银行卡的数量。同时,规定金融机构受理银行卡开卡业务之前,需先借助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查询个人开卡情况,如规定客户要办理超过法定数量的银行卡必须先销旧卡后办新卡,从源头上避免一人多卡现象。
严格客户身份识别,建立联动应急机制。
进一步规范银行卡发卡业务,严格柜面人员对办卡人员信息的询问和联系方式的确认措施。同时银行机构应与公安建立联动应急机制,明确双方职责、报告途经、处置措施等,发现诈骗案件,在最短时间内办理保全冻结司法手续,同时预先做好相关业务准备,为客户争取时间,减少资金损失。
加强资金监测措施。
一是建立大额交易的管控措施,对采用网上银行等非面对面业务进行的大额交易,建立电话询问制度,若在非工作时间进行交易,则设置提示询问(如转账原因,请与亲属确认,请勿轻信中奖、返利等电话或短信通知),防止银行客户因自我保护意识不清晰进行交易。二是加快大额和可疑交易综合试点的步伐,在各金融机构内部完成资金监测数据的集中上收和分析。三是建立金融机构之间的快速协查机制,形成资金交易监测合力,有效打击跨机构、跨区域的洗钱犯罪活动。
个人信息泄露的途径五花八门,而网络上有很多贩卖个人信息的人员。“诈骗团伙只需要花很少的钱购买这些个人信息,然后就能够准确地判断诈骗对象的背景,制定不同的诈骗剧本。”据该民警介绍,冒充公检法一般都是说市民有违禁品被查获或者在包裹内发现毒品,以此达到吸引注意力并且进一步恐吓。
如果市民按照骗子说的做,很可能就是看到所谓的公安部网站上有一张自己的通缉令。“诈骗分子中的技术人员,根据诈骗对象的信息做了一个虚假的网站,将市民的图像和身份信息都体现在上面,让市民无从分辨。”诈骗分子就是这样用一个个准确的事实来增强诈骗对象的心理暗示,最终如同洗脑一般控制诈骗对象向他们汇款。其突出特点就是使用欺骗的方法取得公私财物。在犯罪形式上,犯罪分子多以编造假情况或隐瞒事实真象,而使受害者陷于一种错误认识,信以为真,仿佛“自愿地”将财物交与犯罪人,但实际上,这只是受害人被犯罪分子制造的假象所迷惑而受骗上当的结果,并非真正同意。当前,诈骗活动形式多样,作案手段不断翻新。
物质、健康需求增大
部分老年人退休或下岗后经济状况不够稳定,常期望能有机会意外致富,因此容易上假广告和推销商的当,损失钱财。另外,随着身体各项机能逐渐衰退,病痛增多,他们对晚年生活的不确定感以及对死亡的恐惧感会增强,这个时候,他们会特别迷信各种“神奇”的疗法,以求“不得病”,一些江湖骗子就利用部分老年人的心理,打着祛病强身、偏方有奇效等幌子进行欺骗。
与亲人缺乏沟通、联系
人到了晚年,就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怀,而一旦跟家人、亲戚的亲密联系不足,面对陌生人递过来的“关爱”橄榄枝,老年人很难去设防,要被欺骗很容易。在很多的保健产品诈骗中,骗子就对老人关怀备至,嘘寒问暖。另外诈骗者通过电话等手段谎称自己是老人的儿孙,并且用自己遇到急事为由头要一大笔钱。看似简单的手段,却因为被骗者独居、与儿孙联系少,一时情急,屡屡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