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老人容易被骗

首页 > 安全知识百科 > 老人安全 > 内容

哪些老人容易被骗相关知识

老年人为了满足自我的心理需要而上当受骗。比如,一些老年人虽然与子女同住,但因为他们工作繁忙对老人关心较少;或者子女远在他乡,这类老年人内心对亲情充满了渴望。这时候如果有个人像亲人一般地嘘寒问暖,关怀备至,老年人的心理防线会被轻易攻破,掉入骗局而浑然不知。还有一些老年人,虽然退休多年,但是又碍于面子,不想被后辈们说他们老无所用,内心对自我价值感的追求丝毫不逊于年轻人。于是,想用自己的积蓄通过小投资赚点生活费以满足成就感的心理,也成为骗子们的一个目标。同时,老年人普遍不太理性,虽然年纪一大把,可有时候又偏偏像个孩子似的存在比较心理。看着别的老人搞投资,内心极度不平衡,便产生从众行为,最终掉进一个接一个的陷阱。因此,晚辈们对老年人的关心是不可忽视的。同时,当面对类似这样的骗局时,老年人自己要学会放下面子,保持清醒的头脑。老年人也可以通过参加娱乐活动或者一些健康积极的社会团体以及学习科学知识、掌握实用信息来丰富自己的老年生活,让骗子们无可趁之机。

容易中诈骗的哪些老人

1、贪心

贪心就是容易上当的诱惑,别人只给你小小好处,你就觉得有利可图。贪心的索求更多,反而不知不觉掉进别人的情感陷阱里。永远都爬不出来,除非你付出更多的代价。贪心不足蛇吞象,贪字怎么写?随时随地,贪变成了贫。

2、痴恋

世上自是有情痴,此情不关风与月。痴恋的人,别人怎么说、你就怎么做。完全不受控制,直至最后被人骗财骗色。女人,还要被骗婚骗孕。这又能怪谁?别人就是利用你的痴情,然后肆意的践踏。你,还愿意这么糟蹋自己吗?

3、纯情

说好听,这叫纯。说难听,这叫蠢。人家不骗你,还能骗谁?骗子不会随便找人的,那个必须是可以下手的对象。而蠢的人,也就是情商不高、智商更低的人就是最好的猎物。人不够聪明,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哦。

最近,电信诈骗频频暴发“骗死人”的新闻,引起人们关注。其实,比起在网络时代“见多识广”的年轻人,老年人由于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比较老旧,更容易在某些地方上当受骗。

由于子女在异乡奋斗,工作都十分繁忙,孤单寂寞的老人们要照顾孙子,也无法和老朋友、老同事聚会。昨天的调查中,95%的老人说,和以前的朋友联系少了,原因一是退休后见面机会变少,二是每个同事搬到不同城市,平时要沟通也只能通过电话。

一个人的时候难免会胡思乱想,一个人的时候在你遇到问题的时候难免没有主心骨,被别人一忽悠就上当了。如果说那些老人容易受熟人诈骗呢?第一个映入我脑海中的就是孤独的老人。这种孤独的老人可以分为三类:丧偶老人,独居老人,空巢老人。随着经济的发展的越来越快,他们漫漫的落后于社会发展的进程当中。

以亲情为诱饵:

此类骗局常以当事人的子女、亲友要发生车祸、有血光之灾等意外事件为由,要求当事人花钱消灾。当事人常会因为心情焦急而乱了方寸,情急之下按照骗子的要求行事。

以健康为诱饵:

这是近年来比较突出的一种骗局,骗子以免费体检、免费服务为名,深入社区,忽悠中老年人“身体有病”要及早治疗;有的则在宾馆酒店、教室礼堂举办所谓的“健康讲座”,诱导中老年人购“神奇”药品或理疗器械。

以发财为诱饵:

此类骗局主要针对发财心切的当事人,称只要参加他们的集资、参股等投资理财活动,或者购买奇特的宝物、古董,就能获得高额的回报,并且往往会放长线钓大鱼,在开始给予当事人一定的甜头尝尝,当敛财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随即销声匿迹。

自卑意识太强:

退休以后,部分老人有一定的自卑意识,加之与小辈的共同语言不多,有时候甚至感觉被小辈看不起,因此希望通过某些成功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这类老人很容易被投资类、收藏类的骗局所迷惑。而且往往自以为是,固执己见,不听人劝。

爱贪小便宜:

老年人大多是从穷日子熬过来的,买东西时一分钱也舍不得多花,爱买便宜货。一些骗子正是瞄准了老年人贪小便宜的心理,用假货、劣货冒充名牌、正品,以所谓“出厂价、跳楼价”作诱饵钓老人上当。其次,有一些老年人,虽然退休多年,但是又碍于面子,不想被后辈们说他们老无所用,想用自己的积蓄通过投资赚点生活费以满足成就感,也成为骗子们的目标。

迷信权威从众心理强:

老年人接受信息时,往往缺乏批判精神。通常是别人说什么就相信什么,特别是来自“权威”专家的声音。因此,一些保健品销售商会请所谓的专家来忽悠老人,从而达到骗售目的。一些老年人,觉得大家都相信了,自己不相信就是落伍,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上当受骗。

老年人的面子观念比较重。研究发现,老年人自尊心比较强,比年轻人要爱面子,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许。有的老年人觉得,我都参加了别人的活动,享受了别人提供的服务,不买一些回家,心里会过意不去。于是,一些销售商就利用这点,用小恩小惠的方式来拉拢老年人。当然,这也与老年人因为经济能力比较弱,比较贪财有一定关系。还有一些老年人,会觉得大家都相信了,自己不相信就是落伍,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导致上当受骗。

骗子为何要骗老人,无非是因为人老犯晕,容易轻信陌生人。很多人都纳闷,年轻时那么精神的一个人,一老怎么就糊涂了,跟个孩子似的?这里面有生理原因,也不排除孤独心理疾患。人老了,交际圈子越来越小,那些轻信陌生人的老人,恐怕身边已没有多少能说话的熟人了。他们孤单,想与人交往,可要么不敢,要么被人嫌弃。于是乎,甜嘴蜜舌的骗子就钻空子了,因为老人太想听那些“高兴话”了。如果有个人像亲人一般地嘘寒问暖,关怀备至,老年人的心理防线不会这般被轻易攻破的。

对社会信息摄入太少

究其原因,大部分老年人对社会信息摄入较少,特别是对一些新鲜事物的认识会相对片面。手段高明的骗子们常常会利用老年人更关注健康,更容易相信、崇拜所谓权威的心理特点,而请君入瓮。

满足自我心理需求

老年人为了满足自我的心理需要而上当受骗。比如,一些老年人虽然与子女同住,但因为他们工作繁忙对老人关心较少;或者子女远在他乡,这类老年人内心对亲情充满了渴望。这时候如果有个人像亲人一般地嘘寒问暖,关怀备至,老年人的心理防线会被轻易攻破,掉入骗局而浑然不知。还有一些老年人,虽然退休多年,但是又碍于面子,不想被后辈们说他们老无所用,内心对自我价值感的追求丝毫不逊于年轻人。于是,想用自己的积蓄通过小投资赚点生活费以满足成就感的心理,也成为骗子们的一个目标。

销售人员直接上门推销,利用老年人的信息闭塞、过度关注身体健康以及渴望温情的特点,或者连哄带吓,或者甜言蜜语,诱使老人上当受骗,使得他们花费大把的钱买回来一大堆“三无”产品。对此,有关部门大多只是发出“提醒”和“警示”,但对于那些明显实施诈骗行为的保健品销售公司,却不予打击,这对那些实施诈骗犯罪的非法保健品销售公司来说,实有纵容之虞。

要想治好老年人的这种精神依赖,需要从根本上强化子女对老人的精神赡养。除了强化子女的精神赡养之外,对于保健品销售公司向老太大量倾销保健品的做法,有关部门不能等闲视之。利用老年人对温情的渴望和对保健知识的无知,通过甜言蜜语来向老人电话推销这些毫无用处的“三无”产品,进而牟取惊人暴利,绝对不是正常的产品销售行为,而是一种涉嫌诈骗的犯罪行为。

相关词条

推荐分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