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居老人被骗怎么办

首页 > 安全知识百科 > 老人安全 > 内容

独居老人被骗怎么办相关知识

面对形形色色的骗术,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贪图小利,不轻信他人谎言,牢记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要克服贪欲的心理,打消“用小钱赚大钱”、“吃小亏占大便宜”或“不劳而获”的念头,世界上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要看好自己的钱袋子,凡是有人让你出钱的时候,一定要多一个心眼儿,不能轻易将自己的钱拿出来、送出去。

平时多关注新闻媒体、社区内黑板报、宣传栏、标语等宣传,了解当前多发的各类诈骗手法,提高警惕,加强对诈骗伎俩的识别能力。

远离可疑人员。现在有些骗子常常主动与老年人打招呼,套近乎,同时表现得很热情,此时有的老年人就容易放松警惕。我们提醒老年人,千万不要和 “陌生人”过于亲热,以免上当受骗。另外,独自外出时不要带贵重物品和首饰。

骗子利用老年人信息不灵的现状。 “报纸电视广播经常会有市民被骗的报道,但有一部分老年人不看新闻,不知道社会上的骗局,想法很单纯,十分容易受骗。 ”

独居老年人容易被骗子鼓吹的高科技信息迷惑。通常宣讲者都会夸大其词地描述产品,让老年人认为产品可遇不可求,是非常高档的产品,从而乖乖掏钱。老年人的防范心理弱,容易相信人。 “骗子盯上了老年人兜里的闲钱,特别是快过年了,老人兜里的钱不少。 ”骗子花言巧语,大爷大娘叫得亲切,老人扛不住 “糖衣炮弹”,很容易就会相信对方。

骗局1 “专家”义诊免费讲座

不法商贩在住宅小区、早市或公园推销药品、保健品或医疗器械,通过免费体检途径,无中生有或有意夸大老年人身体的健康隐患,从而达到推销药品的目的。

有媒体统计,在一些虚假健康讲座中受骗的老人中,70岁以下的约30%,70岁以上的老人占70%。他们无一例外都极其渴望健康,这也是老年人受骗的最主要原因。

老人们愿意偏信那些虚假健康讲座并购买保健品的另一大原因是孤独。2015年5月,国家卫计委发布《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称,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近10%。老人独自居住,于是,卖方开始温情忽悠,提着水果拜访老人,给老人倒洗脚水。不曾想,那些叫着“爸妈”,下着跪的“可爱小伙”让他们掏空了家底。

此外,大部分花重金买保健品的老人都很朴实,“心也很宽”。发现被骗,有老人说“有人陪着说说话也好”。一位周大爷还对自己子女说:“辛苦一辈子,老了就想图个健康。花其他的钱我舍不得,但是想着为身体好,我愿意,就算没效果,试试也无妨。”

1.无退休金的生活困难的独居老人;

2.企业退休的经济条件一般的独居老人;

3.事业退休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独居老人。

独居老人不仅子女离家,而且丧偶,是比空巢老人更弱势的群体。共同点

1.子女工作繁忙,平时都不在身边,基本上没时间回来看望他们。而老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多少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有的身体甚至更遭。

2.独居无伴。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可是他们因过早失去老伴,平时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难免会产生空虚、寂寞、焦虑、忧郁等负面情绪。这样的老人很容易上当受骗。固定电话的诈骗相对于比较少,因为一般人都用手机,他主要是针对企业和家庭电话的欺骗,如接到法院传票通知、假冒某某单位公务员、自称是公安局、甚至有些恐吓类的电话,不要去轻信对方,核实真实信息,必要时查询官方电话咨询,若无此事,根本不用理会,至于恐吓电话直接报警。

独居老人子女不在身边易产生心理问题。一是行为偏离,缺乏交流沟通使得性格病态:处事认真的变成固执生硬、急躁、乖僻;文雅清高的变得不爱交际;性格随和的发展成任性粗野等。二是孤独抑郁,独居老人有可能会出现孤独、压抑之感,情感日渐脆弱,会产生衰老和死亡的联想,导致自卑、烦躁、焦虑、多疑。三是失落依赖,生活单调注意力无法转移时会产生内疚、负罪、失落和依赖,常常因为小事而抱憾终身。

电话欠费诈骗。是目前社会危害性最大的一种电信诈骗形式。不法分子冒充电信局工作人员向事主拨打电话告知其话机欠费,在被叫用户声明并非本人所用话机后,即谎称该用户个人身份信息可能被他人冒用申报办理了欠费话机,并声称要帮助联系报案。尔后,再由一名自称公安局的男子接听电话,称事主名下登记的电话和银行账户涉嫌洗钱、诈骗等犯罪活动,目前公安机关正在秘密调查中,事主有可能被判刑。有的事主为急于澄清自己,便将自己其他电话号码及存款情况告知不法分子。不法分子便谎称为确保事主不受损失,让事主将银行存款转移至其指定的所谓安全账号进行保管,并通过电话一步步指引事主进行转账操作,达到诈骗目的。

当下,老年人被骗问题已成为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身体的衰老与疾病、内心的无助与孤独成了他们的软肋,老年人更易成为骗子“青睐”的对象。数据显示,2015年,海南全省共立电信诈骗案件2413起,破获电信诈骗案件409起,同比上升49.27%,其中相当一部分受害人是中老年人。

老年人,退休在家,普遍孤独,多数与儿女分开居住,寡朋少友,缺少心理和情感的支持,很容易产生一种被遗弃的感觉。这时的老人内心是脆弱的,外人一点关心都会让他们感动不已,而不法分子正是利用了老人的这一弱点。

老年人一旦被骗,遭受的往往是财产和精神的双重打击,因此,防患于未然很重要。社区应召集老年人开防骗交流会,请当地警方将搜集到的典型案例和骗子的伎俩讲给老人们听,上一堂防骗课。同时,也希望相关部门重拳执法,多地警方联合办案,根据犯罪分子留下的电话号码、银行账号等,追查到底,一网打尽,不让他们钻空子。

1. 短信诈骗,谎称中了大奖。

骗子将短信群发,称用户已经被抽取为某节目的幸运观众,有笔记本等丰厚奖品,要求其往某账户汇入现金。

2.冒充公职人员、专家行骗。

骗子打电话告诉老人,自己是公安机关人员,其子女遇车祸在住院,急需住院费,要求尽快汇钱;骗子以作废货币谎称纪念币或以假东西谎称传家宝,并称自己是专家,以此骗取老人钱财。

3.组织免费旅游。

以老龄办、助老工程组织活动的名义打电话,通过带老人体验、讲解方式或邀请老年人参加免费旅游和义诊,然后租用大客车把老年人送到景点,借机请所谓的“专家”进行现场保健知识讲座,进而推销各类保健药品。

独居老人为什么容易上当?

知识更新不够

不知大家发现没,很多保健品都打着高科技的旗号。老年人其实是很相信科学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接受新事物能力下降,我们做儿女的没有用知认反哺老人,所以他们一些知识就没有更新,比如咱们以为最简单的电脑,他们玩不转,智能手机也玩不转,但他们却很迷信高科技。

为什么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容易受骗?究其原因,大部分老年人对社会信息摄入较少,特别是对一些新鲜事物的认识会相对片面。手段高明的骗子们常常会利用老年人更关注健康,更容易相信、崇拜所谓权威的心理特点,而请君入瓮。

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老年人为了满足自我的心理需要而上当受骗。比如,一些老年人虽然与子女同住,但因为他们工作繁忙对老人关心较少;或者子女远在他乡,这类老年人内心对亲情充满了渴望。这时候如果有个人像亲人一般地嘘寒问暖,关怀备至,老年人的心理防线会被轻易攻破,掉入骗局而浑然不知。还有一些老年人,虽然退休多年,但是又碍于面子,不想被后辈们说他们老无所用,内心对自我价值感的追求丝毫不逊于年轻人。于是,想用自己的积蓄通过小投资赚点生活费以满足成就感的心理,也成为骗子们的一个目标。同时,老年人普遍不太理性,虽然年纪一大把,可有时候又偏偏像个孩子似的存在比较心理。看着别的老人搞投资,内心极度不平衡,便产生从众行为,最终掉进一个接一个的陷阱。

相关词条

推荐分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