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雨季在经过低温、小雨之后,不同程度的病虫害,悄悄地开始袭击和腐蚀植物的生长。其中最为罕见的就是黄枯萎病。那么黄萎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呢?
枯萎病、黄萎病是当前瓜豆类、茄果类蔬菜和棉花等作物上的顽固性病害,发病后就很难防治,对产量会造成严重影响,轻则减产20-30%,严重时减产可达50%甚至绝产。因此,这种病害成为多数菜农和棉农的大敌。那么,黄萎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呢?佰佰安全网来给您讲讲相关的生物灾害安全小知识。
什么是黄萎病?
植物黄萎病为半知菌亚门、淡色孢科、轮枝菌属。其病原菌主要为大丽轮枝菌和黑白轮枝菌。黑白轮枝菌的适宜生长温度比大丽轮枝菌低。在茄科植物及首稽等植物上报道较多;而大丽轮枝菌由于寄主极其广泛,对高温和剧烈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所以在棉花等众多感染黄萎病的植物上主要报道的均为大丽轮枝菌。
黄萎病的症状有哪些?
露地栽培,从定植后1个月左右开始,地上部位出现病症,一直到收获结束时持续发病。最初,下部叶片局部萎蔫,叶边上卷。过2—3天后,病部由黄白色转为黄色。叶片边缘变色较多,以小叶脉为中心呈楔形。接下来,变色部位逐渐扩大,整片小叶黄变,慢慢褐变枯死。病害加重时,上部叶片也依次发病枯死,并导致下部叶片慢性枯萎。因此,病株株高降低、果实的坐果及生长明显受影响。剖检病株叶柄和整,可见导管部有黄褐变。
植物黄萎病的致病原因
植物得黄萎病的原因有很多,不同植物得病原因有所不同。我们以棉花为例,棉花枯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上的主要病害,是世界性危险性病害,对棉花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主要原因包括:
1、种子带菌。
菌原体适应性强,范围广,在土壤中可存活10年以上。
2、致病力多变。
植物黄萎病是一个复活种群(基因),不同的基因型在不同的年份,不同的气候会发展成为优势种群,而每个品种仅能抗1~2个基因型,从而出现了致病力多变的现象。
3、气候环境多变。
北疆早熟棉区,历年6-8月平均气温为24.5~25.5℃,是植物黄萎病菌原流行侵染最适温度。老棉区棉田重茬达15~20年之久,年年调换品种,未经严格检疫,均为耐病品种,棉田黄萎病株未彻底清除又翻入棉田。目前尚无根治黄萎病的新药,据前苏联学者格里希金娜的研究,病株根、茎、(干重)的微菌核含量分别为8.2万~70万个、0.2万~82万个、0.03万~17.7万个・g-1,而每平方米土壤中只要有0.8个侵染体存在即可使感病品种100%发病,土壤中菌原体积累越多,致病力越强,危害越重,经济损失越大。
4、黄萎病不同程度危害植株农艺性状变化不大,无规律性,其余性状变差。
具体表现为:株高逐年降低,有效果枝数、结铃率明显降低,吐絮率随病级增加而提前,田间表现为病级越重植物叶失绿焦枯越多,棉铃没有完全充实就开裂,吐絮提早。
5、黄萎病各级别与经济性状比较。
发病植株导管受阻或因毒素的产生,使叶片干枯脱落,生殖生长不良,单株结铃减少,单铃子棉随发病程度加重而明显降低。1~4级单株结铃平均较0级小35.63%;铃重平均降低27.7%;单株子棉平均降低15.43g;衣分平均降低1.74个百分点;衣指平均降低1.26个百分点;皮棉平均减产44.83%。
6、黄萎病不同危害程度纤维品质变化效应。
随着黄萎病发病级别的增加,纤维整齐度,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等都逐渐下降,尤以3~4级品质降低明显,整齐度较0级分别降低3.1和3.5个百分点,断裂比强降低3.2~7.4cN・tex-1,马克隆值降低1~1.8,伸长率有上升趋势,其它纤维品质指标,均无显著区别。
黄萎病危害性
黄萎病是植物具有毁灭性的一种病害,被称之为“植物癌症”,这种病害一经传入发生,非常严重,轻则减产20-30%,严重事减产可达50%甚至绝产很难根除,而传播蔓延迅速。因此,我们需要防治在先。
黄萎病的防治措施
1.阻止病原菌的侵入。
2.杀死植物体内的病原菌。
预防此类病害的发生应做好种子消毒及根部土壤的消毒工作,确保土壤中没有病原菌或有效阻止病菌侵入植株体内,全面喷施新高脂膜,速在植株上形成一层保护膜,防止病毒侵入。如果已发现发病株,则建议将明显发病株拔除,同时做到土壤消毒和整株喷雾杀菌同时进行,只有这样才可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如果维管束已被破坏,则无法治愈,所以应重点加强预防工作。
重点是抓住育苗期、开花结果前的防治工作,在开花结果期喷洒菜果壮蒂灵,提高蔬菜的抗病能力。此类病常选用的药剂主要有恶霉灵、多菌灵、甲基硫菌灵、戊唑醇等,在药剂中加入新高脂膜,可提高药效,同时降低农药的蔬菜上的残留度。除药剂防治外,合理施肥也非常关键,尤其增施磷钾肥可有效提高作物的抗病性,减少发病的机会。
特别提醒:适时进行打顶,及时摘除无效花蕾、剪除无效果枝叶等措施,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早衰和促进增产。
( 责任编辑: 陈淼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