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赤潮暴发,就会提醒大家小心贝类食物美中带“毒”。那么,人中贝毒后会怎样?如何急救呢?
每年的3-9月在太平洋沿岸的某些地区为食贝中毒的多发期。很多人不懂其危害,误吃有毒的贝类或鱼类中毒,导致恶心呕吐,甚至昏迷,死亡。那么,什么是贝毒?人中贝毒后如何急救?下面佰佰安全网就来给您介绍一下相关的海洋灾害小知识。
什么是贝毒?
贝毒是人类因食用有毒的贝类而产生中毒的症状。而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发现这些贝类所含的毒素其实并非由贝类自身产生的,而是被其摄食的微藻(主要是甲藻,其次是硅藻)或菌类所产生的,在贝类的体内积聚至足够浓度后才会发生中毒事件。另外,含有此类毒素的也并非只有贝类(还包括鱼等食物链中的消费者)。
贝毒毒素的主要来源
主要是海洋毒素由海洋中的有毒藻类通过食物链传递给藻食性的鱼、虾及贝类等生物,并在其体内蓄积形成的有毒高分子化合物。
海洋毒素种类繁多,其中贝类毒素是危害较大者之一。贝类毒素包括麻痹性贝类毒素(PSP)、腹泻性贝类毒素(DSP)、神经性贝类毒素(NSP)和健忘性贝类毒素(ASP)。贝类毒素危害具有突发性和广泛性,由于其毒性大、反应快、无适宜解毒剂,给防治带来了许多困难。
人中贝毒的症状有哪些?
在世界沿海地区每年发生的由赤潮生物毒素引起的人体中毒和人员死亡事件中,大多数是由于食用了含有赤潮生物毒素的贝类和鱼类引起的,在欧洲、美国、日本和西南太平洋地区尤为严重。
赤潮有害藻毒素主要有:麻痹性贝毒素、腹泻性贝毒素、神经性贝毒素、记忆缺失性贝毒素和西加鱼毒素。
1、麻痹型:由石房蛤毒素及其衍生物所致。食用后5分钟—4个小时出现唇、舌、手指麻木感,进而四肢末端和颈部麻痹,直至全身。常伴有发音障碍、流涎、头痛、口渴、恶心、呕吐等。严重者2~12小时因呼吸肌麻痹死亡。
2、腹泻型:由软骨藻酸及其异构体所致。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病情轻。
3、记忆丧失型:由大田软海绵酸及其衍生物所致。表现为进食后3~6小时出现腹痛、腹泻、呕吐、流涎,同时出现记忆丧失、意识障碍、平衡失调,以致不能辨认家人及亲友等,严重者昏睡。记忆丧失可达一年。
4、神经毒素型:由短螺甲藻毒素所致。表现为进食后数分钟—数小时出现唇、舌、咽喉及面部麻木、刺痛感,头晕、肌肉疼痛等。可持续数日。
人中贝毒后如何急救?
(1)食毒贝中毒者应立即引吐,或以5%碳酸氢钠溶液或清水彻底洗胃,清除残存在胃内的有毒贝类。
(2)静脉输液,以利排尿,加速毒物的排泄。
(3)予以阿托品1亳升,肌肉注射,予以维生素B1\ B6等肌肉注射,对缓解肢体麻木等中毒性神经麻痹或心动过缓等症状有一定疗效。
(4)全身支持和对症治疗。
(5)对局部接触贝毒素者可用水冲洗和予以局部止痛等处理。
轻症中毒者应多饮淡盐水、茶水或姜糖水、稀米汤等。重症中毒者要禁食8—12小时,可静脉输液,待病情好转后,再进食米汤、稀粥、面条等易消化食物。 就近就医尽可能快点去医院治疗。
为什么暴发赤潮,食用贝类需谨慎?
能形成赤潮的藻类有184267种,其中有毒藻类约为60~78种,海洋中众多的鱼、贝类以海藻为生,而海藻为了生存,往往产生一些使食藻动物拒食或毒化的次级代谢物-“化学毒素”。赤潮生物含有生物毒素,能将毒素分泌到水体中,直接毒死其他海洋生物,或者引起摄食者中毒。有毒藻类产生的毒素往往通过食物链进入贝类体内,因而通常称这些毒素为贝毒,人们食用带有贝毒的贝类而造成食物中毒,所以要规避产自赤潮区域的贝类。
如何避免食用到含有贝毒的贝类?
夏秋两季属于贝毒的高发季,由于贝类在海洋中食用了有毒素的藻类,人类食用这样的贝类后导致中毒。那么如何避免食用到含有贝毒的贝类呢?
1、从声誉好的来源地购买贝类,比如说大型的超市水产品市场,这些都是经过了监管部门的检测,保靠性能更好。尽量不要在海边购买散买的贝类。
2、确保贝类的新鲜,新鲜的牡蛎、蛤蚌、扇贝、贻贝的贝壳是紧闭的。
3、买回来的贝类要仔细的清洗,浸泡到水里,因为水溶性贝毒浸泡到水里就会减轻一部分毒素。
4、食用之前,最好是把贝类的中肠腺也就是内脏处理掉。还有就是生殖腺最好是不要食用。
5、对于烹饪后的贝类,建议尽量不要食用它的汤汁,因为毒素是不会受加热影响而消失的。
最后提醒您,如果食用后出现身体不适,请尽快到医院就诊,并保留剩余食物,以便进一步调查和检验。
以上都是预防预防贝壳类海鲜中毒的方法,你是否也学会了呢?其实,只需要我们在选购海鲜产品或者海鲜礼包的时候多加注意。一定会避免海鲜中毒的。所以,大家也必不担心食用海鲜会不会中毒啦!
( 责任编辑: 陈淼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