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03年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那么,除此之外地质灾害还有哪些类型呢?一起了解一下吧!
地质灾害一直是我国自然灾害中很严重的一项灾害。它主要是对我国农业产业影响很大,威胁着农业生产生活,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有关地质灾害小知识,来做好防范地质灾害的准备。下面佰佰安全网就讲讲地质灾害的类型有哪些吧!
什么是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然、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地质灾害的类型有哪些?
一、地质灾害按处所进行划分
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它们是:
1、地壳活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
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3、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
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如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
5、城市地质灾害,如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
6、河、湖、水库灾害,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
7、海岸带灾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崖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
8、海洋地质灾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
9、特殊岩土灾害,如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化、淤泥触变等;
10、土地退化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
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如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
12、水源枯竭灾害,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二、地质灾害按动力因素进行划分:
致灾地质作用都是在一定的动力诱发(破坏)下发生的。诱发动力有的是天然的,有的是人为的。
据此,地质灾害也可按动力成因概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两大类。
自然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规模和频度,受自然地质条件控制,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人为地质灾害受人类工程开发活动制约,常随社会经济发展而日益增多。所以防止人为地质灾害的发生已成为地质灾害防治的一个侧重方面。
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进程,有的是逐渐完成的,有的则具有很强的突然性。据此,又可将地质灾害概分为渐变性地质灾害和突发性地质灾害两大类。
前者如地面沉降、水土流失、水土污染等;后者如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下工程灾害等。渐变性地质灾害常有明显前兆,对其防治有较从容的时间,可有预见地进行,其成灾后果一般只造成经济损失,不会出现人员伤亡。突发性地质灾害突然,可预见性差,其防治工作常是被动式的应急进行。其成灾后果,不光是经济损失,也常造成人员伤亡。故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对象。
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
(一)自然因素自然因素
中包含的项目比较多,比如地质地貌、土壤条件、降水条件、植被条件等,这些自然因素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均会引起地质灾害。对于地形地貌来说,当主要的地形为山地,且山地发育状况良好,具备比较高的相对高差和地形坡度时,会增加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率。
在我国众多的区域中,土壤条件各不相同,比如有的地区土壤为黑土,有的地区土壤为红土,具体的土壤条件不同时,地质灾害的发生情况也有所差别,比如陕西省商州区的土壤类型包含8种,分别为山地棕壤、石渣土、黄瓣土、黑瓣土、红砂土、黄墡土、红胶土以及淤泥沙土,土壤在分布时,主要为垂直形式,并同时具备条带状的特征,当降雨量比较大,地表径流比较容易形成,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比较大。降水条件与植被条件同样会引发地质灾害,当一个地区的植被覆盖率比较低,且降雨量比较大时,地质灾害的发生率会显著提高。
(二)人为因素单一的自然因素
并不会导致地质灾害频繁的发生,但在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地质灾害的发生率会显著的提高,即地质灾害为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在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人们在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中进行大量的开发活动,其中尤以开发地质环境活动最多,比如开发树木建造房屋、挖山取土等,导致地质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随着人类社会水平的提高,人类的开发活动并未停止,从而导致地质环境的变化不断的积累,最终形成了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会造成怎样的危害?
地质灾害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例如,云南小江流域近 40 年来发生严重泥石流 25 次,造成 163人死亡, 55 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 6906 万元。 1991 年 9 月 23 日 发生于云南省昭通市头寨沟的滑坡,总方量 1800 万 m 3 , 造成 216 人死亡。 1989 年四川华莹山溪口镇的滑坡型泥石流造成 221 人死亡。
地质灾害的分级标准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
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
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大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中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小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常见地质灾害的含义以及前兆
各类主要地质灾害的含义是什么?
崩塌:
指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滑移,失去稳定,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滑坡:
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泥石流:
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俗称“走蛟”、“出龙”、“蛟龙”等。由于泥石流爆发突然,运动很快,能量巨大,来势凶猛,破坏性非常强,造成的危害是极大的。
地面塌陷:
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地裂缝: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地质现象。
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特征有哪些?
崩塌:
(1)前缘时有掉块、坠落现象,小崩小塌不断发生;
(2)山坡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嗅到异常气味;
(3)偶尔听见岩石的撕裂摩擦错碎的声音;
(4)出现热、氡气,地下水质、水量等异常;
(5)动植物出现异常现象。
滑坡:
(1)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
(2)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长加宽,新裂缝不断产生,滑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驰,小型坍滑现象;
(3)滑带岩土体因摩擦错动发出声响。并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风;
(4)在滑坡前缘坡脚处,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或出现泉水(井水)突然干枯、井(钻孔)水位突变、水色突然浑浊或翻砂、冒气等异常现象;
(5)动物惊恐异常,如猪、狗、牛、羊惊恐不安,不入窝圈不入睡,老鼠乱窜。植物形态变化,出现树林枯萎或歪斜等现象;
(6)滑体上如有长期位移观测资料,临滑前,无论是水平位移量还是垂直位移量,均会出现加速变化的趋势。
泥石流:
动植物异常,如猪、狗、牛、羊、鸡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植物形态变化,树林枯萎或歪斜等;山谷中传出轰鸣声,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断;长期降雨或突降暴雨要注意防范泥石流。
防治地质灾害的技术措施
(一)建立科学的防治预案
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来说,并不能全部在地质灾害发生后开展,还应该建立科学的防治预防,事前预防,减少地质灾害发生率。在建立防治预案时,坚持的指导思想应为群测群防,中心为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预防小的地质灾害,预报大的地质灾害,提前疏导险区的群众,降低地质灾害的影响。
地质灾害的发生具备季节性及地域性的特征,因此,各级政府在建立科学的防治预案时,应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评估地质灾害高发的季节及区域,积极的做好预防性工作,并加强监测,降低影响。可在防治预案中对各个区域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评估,划分出重点区域、易发区域、隐患区域等,根据不同的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预案。
一般来说,雨季为地质灾害多发的时段,此时,各级领导干部应积极的最好防洪减灾工作,并通过培训等宣传方式,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提高防范能力,最大限度的降低地质灾害发生时所带来的影响。
(二)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近年来,国家为了防治地质灾害,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并颁布了相应的规定,比如退耕还林、植树造林、保护天然林等,旨在通过植被覆盖率的提升,降低地质灾害的影响,并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率。在进行植被保护工作时,应着重的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大力宣传植被保护的重要性,促使人们自觉地保护现有的林草植被,并积极的进行植树造林工作,预防水土流失,预防地质灾害。部分山区的坡度比较陡,且水土流失问题比较严重时,农业生产不宜再进行,此时,应大力的进行退耕还林,种植适合的树木、花草等,提高该区域的植被覆盖率,减少地质灾害。
此外,通过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人们在进行各项开发活动时,会注重对地质环境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是地质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土地资源利用结构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地质灾害的形成,因此,在防治地质灾害的过程中,还应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结构进行优化,提升其合理性,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相关部门应加强水土流失的治理力度,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城乡统筹规划,开发与利用相结合,整治的同时做好保护工作,从根本上减少地质灾害。
结语:地质灾害防治是关系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我们共同努力,才能将地质灾害所带给我们的危害降到最低。
( 责任编辑: 陈淼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