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这个道理已经深入人心,但“药驾”也同样会影响驾驶员的判断发生危险。那么,“药驾”的危害有哪些?
酒后驾车、疲劳驾驶不仅违法且危害极大,这大家都知道,但“药驾”却往往被忽视。对发生交通事故死亡的驾驶人员采集血液样本的研究表明,“药驾”的危险并不亚于“酒驾”,那么“药驾”的危害有哪些呢?佰佰安全网小编来告诉您相关的交通违法小知识吧。
什么是药驾?
药驾,通常是指指驾驶员服用了某些可能影响安全驾驶的药品后依然驾车出行的现象,由于这些药物常用、易得,服用之后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因而很容易酿成祸患。
“药驾”的危害有哪些?
眼下,“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可您知道吗?吃了药后也不能开车,否则也会和酒驾一样危险。一项调查显示,服药后驾车事故占全部交通事故的10%左右。
临床上服用后会影响驾车的药物多达十几类,多是用于治疗一些常见疾病的,感冒药、降压药、降糖药都是容易让患者“被药驾”的常用药。如常用感冒药中多含有抗组胺成分,能对中枢神经产生抑制作用,服用后会产生嗜睡、头晕、反应迟钝等不良反应,这些因素将严重影响驾驶人的驾车安全。
药物都具有确定的剂量和用药的对象,从药理学角度看某些药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强度超过了酒精,甚至一些中药乃至保健品也可能影响到交通安全。国外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群中,有两成是因为“药驾”造成的。专家提醒,“药驾”危险程度堪比“酒驾”,所以在驾车前服药时,需详读药品说明书中的注意事项。
药驾将受到哪些惩罚?
相关人士表示,目前没有相应的检测方法和检测标准来判定“药驾”,交通法规也没有对“药驾”行为进行界定,没有规定具体的处罚措施。所以,相对于“酒驾”、“毒驾”,对于“药驾”的监管还是一片空白。目前只有服用藿香正气水等药品,在酒测时能被测出来,但这尚不能定性违反交通法规。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十二条规定:“饮酒、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或者患有妨碍安全驾驶机动车的疾病,或者过度疲劳影响安全驾驶的,不得驾驶机动车。”该规定只强调了精神药品和麻醉药品,尚未对其他很多可导致驾车意外的药物进行强制性限定。
如何避免“药驾”?
●看病时,主动表明身份:“我是司机”,或“我开车上班”,以提示医生尽量避免使用会对驾驶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对于普通常见感冒,最好选用中成药。或选择不含抗组胺药成分的,如日夜百服宁中的“日片”;白加黑中的“白片”等。
●仔细阅读药品的说明书或是商品标签,特别是“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用量、禁忌症”等。如果有此类副作用,注意事项中会注明服用药物后不得驾驶机、车、船,从事高空作业、机械作业及操作精密仪器。
●不可超剂量用药。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用药剂量不当、重复用药和药物相互作用。因此,若自己买药吃,种类要越少越好。
●对已知有不良反应,但不得不吃的药,开车前要减半量服用,等休息时再补足全量。
●等药效消除得差不多后,或药物已经过了血液浓度峰值的时间,再开车上路。
●服药期间如果出现异常,尽可能去医院请教医生,不要勉强开车,以免发生交通意外。
需特别提醒的是:在口服了涉及“药驾”的药品后,在6小时—7小时内尽量不要开车。
哪些药开车不能吃?
许多驾驶人朋友知道,服用精神药品或麻醉药品驾车后果严重,但对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易得的、影响安全驾驶的常用药却不大清楚。你知道哪些药物驾车司机是不能服用的吗?
1、胃动力药:如胃复安,有眩晕、嗜睡等副作用。
2、降糖药:降糖药易引起低血糖症而出现饥饿、心慌、手抖、头晕、出汗、烦躁、焦虑、全身无力等症状,程度严重时中枢神经系统会出现记忆力减退、精神不集中等。
3、抗菌药物:如甲硝唑可以引起头痛、眩晕。
4、抗心律失常药:如奎尼丁、美西律和心得安等,常会伴有头痛、眼花、耳鸣和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如果剂量过大,甚至可引发低血压昏厥。
5、催眠药:如巴比妥类药物、水合氯醛等,服用后会出现头晕目眩、乏力嗜睡和反应迟钝。
6、抗感冒药:大多数感冒药都含有抗组织胺类药物,会有嗜睡等副作用。
7、抗组织胺药:如异丙嗪(非那根)、扑尔敏等,对中枢神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往往会引起眩晕、头痛乏力、颤抖、耳鸣和幻觉等副作用。
8、抗心绞痛药:如硝酸甘油、心得安、消心痛和抗高血压药。可能引起搏动性头痛,视力不清、头晕乏力等。
9、抗焦虑药:如丙咪嗪、多虑平和苯乙肼等,常伴有疲乏嗜睡、视野不清、肌肉震颤、反应迟钝和体位性低血压等。
10、解痉止痛药:阿托品类生物碱及后马托品等,常见副作用为视物模糊和心悸等副反应。
佰佰安全网提醒:广大车主今后要认清“药驾”危害,详查药品不良反应,谨遵医嘱,不再服用影响驾驶安全的药物后开车上路。
( 责任编辑: 武伟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