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沙尘暴问题越来越严峻,也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 注,大众已经意识到了沙尘暴所带来的危害。那么产生沙尘暴的成因是什么呢?我们又该如何治理沙尘暴呢?在沙尘天气中出行时该注意哪些安全常识呢?下面专注于公共安全的小编就为您分享一些相关的安全常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沙尘暴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近年来,沙尘暴问题越来越严峻,也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大众已经意识到了沙尘暴所带来的危害。下面专注于公共安全的小编就为您分析一下关于沙尘暴的成因,希望有助于您对沙尘暴更好的了解。
沙尘暴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近几十年来,在我国发生的次数和频率也呈现上升趋势,下面专注于公共安全的小编就为您分析一下关于沙尘暴的成因,希望有助于您对沙尘暴更好的了解。
什么是沙尘暴?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一千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其中沙暴系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他细颗粒物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
沙尘暴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有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形势,有利的沙、尘源分布和有利的空气不稳定条件是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强风是沙尘暴产生的动力,沙、尘源是沙尘暴物质基础,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是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
除此之外,前期干旱少雨,天气变暖,气温回升,是沙尘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气气候背景;地面冷锋前对流单体发展成云团或飑线是有利于沙尘暴发展并加强的中小尺度系统;有利于风速加大的地形条件即狭管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有利条件之一。总之,沙尘暴的形成需要这三个条件:
一是地面上的沙尘物质。它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
二是大风。这是沙尘暴形成的动力基础,也是沙尘暴能够长距离输送的动力保证。
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这是重要的局地热力条件。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傍晚说明了局地热力条件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过度放牧、开荒破坏草场、破坏绿化,无法有效的阻挡风沙,也是沙尘能够形成沙尘暴的原因之一。
沙尘暴有何分布特点?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危害?
春天是一年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季节。而我每当这个时候想到的却是令人沮丧的沙尘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春风吹来的不仅仅是鲜花和绿草,还有铺天盖地惶惶不可终日的沙尘暴。那么,沙尘暴有什么分布特点呢?它的公共安全的危害到底有多大呢?
每年春天,当人们尽情享受春天的温暖气息时,恼人的沙尘暴也 开始袭扰我们。 作为一种灾害性天气, 沙尘暴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地球环境问题。那么,沙尘暴有什么分布特点呢?它的公共安全的危害到底有多大呢?
沙尘暴的分布
世界有四大沙尘暴多发区,分别位于中亚、北美、中非和澳大利亚。我国的沙尘暴区属于中亚沙尘暴的一部分,主要发生在北方地区。总的特点是西北多于东北地区,平原或盆地多于山区,沙漠及边缘多于其它地区。且主要集中在两大区域:一是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另一个是从巴丹吉林沙漠东部,南至甘肃河西走廊,经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至库布齐沙地和毛乌素沙地。另外在北疆克拉玛依地区、南疆的和田地区和青海的西北部地区是三个局地性沙尘暴区。据研究表明,早在白垩纪末(距今7000万年),就有风沙尘出现。据地方志记载公元351年甘肃武威一带就有强沙尘暴发生,造成房屋倒塌和人员与牧畜伤亡。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沙尘暴显示出周期性变化,它与地质时期气候变化和地面沙尘物质的多少有关,遇气候暖湿时期,地面植被生长茂密,生态环境条件好,沙尘暴发生频率低;反之在冷干气候时期,则沙尘暴发生频率高。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沙尘暴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变化特点是:20世纪50年代沙尘暴发生的日数最多;60年代前期略有降低,60年代后期降至最低;之后70年代稍有增加,80年代又处于逐渐减小的趋势,90年代又有明显的增加。我国沙尘暴的季节和月份变化特点是:春季最多,约占全年总数的一半,夏季次之,秋季(新疆地区为冬季)最少;按月份来看,4月发生频率最高,3月和5月次之,9月(新疆为12月或1月)最低,另外沙尘暴也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主要发生在午后和傍晚。
沙尘暴的危害
黑风的危害主要有两个:一是风二是沙;大风的危害也有二:一是风力破坏,二是刮蚀地皮。
刮蚀地皮:大风作用于干旱地区疏松的土壤时会将表土刮去一层,叫做风蚀。例如1993年5月5日黑风平均风蚀深度十厘米(最多50厘米),也就是每亩地平均有60到70立方米的肥沃表土被风刮走。其实大风不仅刮走土壤中细小的黏土和有机质,而且还把带来的沙子积在土壤中,使土壤肥力大为降低。此外大风夹沙粒还会把建筑物和作物表面磨去一层,叫做磨蚀,也是一种灾害。
沙的危害:的危害主要是沙埋。前面说过,狭管,迎风和隆起等地形下,因为风速大,风沙危害主要是风蚀,而在背风凹洼等风速较小的地形下,风沙危害主要便是沙埋了。例如,1993年5月5日黑风中发生沙埋的地方,沙埋厚度平均20厘米,最厚处达到了1.2米。
风力破坏:大风破坏建筑物,吹倒或拔起树木电杆,撕毁农民塑料温室大棚和农田地膜等等。此外,由于西北地区四、五月正是瓜果、蔬菜、甜菜、棉花等经济作物出苗,生长子叶或真叶期和果树开花期,此时最不耐风吹沙打。轻则叶片蒙尘,使光合作用减弱,且影响呼吸,降低作物的产量;例如,1993年5月5日黑风,使西北地区8.5万株果木花蕊被打落,10.94万株防护林和用材林折断或连根拔起。此外,大风刮倒电杆造成停水停电,影响工农业生产。1993年5月5日黑风造成的停电停水,仅金昌市金川公司一家就造成经济损失8300万元。
此外更重要的是,人的生命的损失。例如1993年5月5日黑风中共死亡85人,伤264人,失踪31人。此外,死亡和丢失大牲畜12万头,农作物受灾560万亩,沙埋干旱地区的生命线水渠总长2000多公里,兰新铁路停运31小时。总经济损失超过5.4亿元。
治理沙尘暴灾害有什么对策?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二者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浑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其中沙暴系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它细粒物质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那么面对沙尘暴带来的危害我们有什么对策呢?
土地荒漠化给公共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是世界性的难题,全球约三分之一人口生活在荒漠化危害地区。沙尘暴就像瘟疫一样,困扰着北美、澳大利亚、中亚以及中东地区。为此,全球围绕沙尘暴治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
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意识的增强,生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包括我国在内的多个国家都在积极地探索防治沙尘暴的新途径。
北京是风沙活动和沙尘暴的高发区之一。所谓风沙活动,就是大风作用于干燥的地表所引起的一系列物理现象。通常是颗粒细小的沙尘飞人大气之中,处于悬浮状态,同时受到大气的空间运动的影响。沙尘借助于高空气流移动到数十公里、数百公里、数千公里、数万公里以外。根据卫星遥感监测结果,亚洲大陆的沙尘可以横越太平洋,到达美国中部地区。颗粒稍大的沙粒,在地表作跳跃式运动,粗沙跳跃不起来,只能在地面滚动。沙尘和沙粒的运动是同时进行的,往往给人以天昏地暗的感觉。
沙尘暴只是风沙活动的一种形式,然而沙尘暴的危害却十分广泛:沙尘暴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大为降低,影响飞机的升降和汽车、火车的正常运行。沙尘被吸入呼吸道,成为病菌传播的重要媒介。沙尘飞入眼睛,会影响视力。因此,沙尘是危害环境,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春季北京空气中的可吸人颗粒物居高不下,与风沙活动、沙尘暴有密切关系。北京作为中国首都、国际知名的大都市,风沙活动、沙尘暴备受国际社会的关注,早在20世纪70年代,北京就被国际沙漠化会议列为受风沙危害严重的都市之一。北京为了成功举办奥运会,必须下大力气把北京的环境治理好,减缓风沙活动和沙尘暴,才能真正地实现绿色奥运。
北京沙尘暴天气出现的原因:北京属于山前冲积洪积扇,在地质时期的第四纪,北京周围的山区,曾被冰壳所覆盖,后来,后期由于大气变暖,冰壳融化破裂,巨大的冰块在流水作用下向坡下滑动。石景山区磨式口的第四纪冰川擦痕,八大处公园中的冰川漂石,就是这样产生的。山上的冰川洪水,将大量的泥沙、砾石推到山下,形成了冲积洪积扇,北京市区和市郊,均在冲积洪积扇上。按照沉积学原理,个体比较大的砾石最先沉积,然后是粗沙、中沙、细沙、粉沙和泥土。由于这种原因,在北京地下8—10米处常常可以见到沙子和砾石。在离山比较近的地方,例如石景山区,剥开薄薄的地表土,即可以见到沙子和砾石。由于市区地下沙子埋藏比较深,只有在基建施工挖地槽时,才能够见到地下沙子。在修地铁、建高层建筑等等重大施工中,都会在地下暴露出沙子。工地上的沙子,在大风作用下能够飞扬扩散。近年北京大搞基建施工,大小工地千余处,这是北京近年风沙活动频繁的重要原因之一。北方地区每年春季的大风或强风天气和干旱少雨、气温较高的环境是沙尘暴的产生必要条件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北京的沙尘暴似乎不可抗拒。 除此之外,北京郊区的耕地和垃圾场,在春季大风之际,也会出现尘土飞扬,成为北京重要的沙尘源。北京汽车逐年增多,汽车尾气中含有未能完全燃烧的炭粒,也增加了空气中的可吸人颗粒物。工业锅炉、家庭烧煤,也会产生煤炭的灰烬,成为灰尘之源。
北京的沙源来自何方?来自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专家推断,产生于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沙尘主要是以西北、西北偏北和西北偏西3条路径顺风而下进入北京地区的:第一条路径为内蒙古善达克沙地一带——河北黑河河谷——北京地区;第二条路径为内蒙古朱日和一带——河北洋河河谷——北京永定河河谷;第三条路径为河北桑干河谷——北京永定河河谷。
北京位于华北地区东北部地处燕山山脉以南,太行山山脉以东,以黄土、沙土地为主,没有大面积沙漠存在。中国西北沙漠以沙为主,并非尘源,何况华北有“燕山、太行”山脉为屏障,沙漠不足以为患。何况北京地区的沙尘结构与西北沙漠的沙质结构有着很大的区别。所以第一条路线似乎对此作用不大。
治理沙尘暴的措施对策
第一,提高认识。沙尘暴,既是环境问题也是生态问题。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一点也不逊色于任何自然灾害。如何办好奥运会,是北京人也是全国人民共同的责任。北京的环境不断在改进,变化很大,然而我们不能满足现状。只有每个人发自内心深处渴望绿色,从实际行动上保护环境,北京的环境才能有根本的改变。我们期待绿水蓝天的新北京,能够早日实现。能得到全社会广泛的支持加上我们自己的努力,北京(及华北地区)沙尘暴治理将立竿见影,3至4年将效果显著。2008年 奥运之年,首都北京沙不飞、土不扬——国人无忧已。 第二、加大环保投资。要根治沙尘暴关键在于根除沙源。而我们力所能及的方式就是采用套种耕作。大力发展园林经济,做好北方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提高人工育林的成活率、加大园林的资金和科技投入。
第三、控制燕山山脉、太行山山脉的玉米、小米、高粱种植,坡度在25度以上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经济林、经济草木)。合理规划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的分布,提高种植业多裸地的有效覆盖。尽可能的减短裸露地域的赤地时间,特别是3到5月份的沙尘暴高发时间。加大人工投入,提高人工育林的水品。森林植被有多种功能。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都有良好的防风作用。所谓防风作用不是杜绝大风的发生,而是降低风速。在20世纪70—80年代,北京提出了查风道、堵风口的口号,很不科学,因为风道、风口是堵不住的,我们只能设法降低风速。当大风通过森林的时候,由于受阻而降低风速,大风所挟带的沙子会在林前、林中降落,从而减缓风沙活动。在森林的上空,风速也会降低,当风速降到起沙风速以下,风沙活动自然会削弱或停止。
第四,植树种草,提高植被的覆盖率。华北地区,华北平原草场面积较小,每年3月至5月各种草种已相继长成,对该地区有着很强的庇护作用,绿化保护很久以前就已经初见成。强大的华北沙尘暴来讲尘源不足。干枯河流、弃耕地(有野草庇护)、乡间土路有一些尘源,但其总量比例甚微,不足以成为沙尘暴的沙源。上述这些沙土、尘土、灰尘,在大风作用下汇为一体,随风飘扬、移动,造成北京空气污染,为沙尘暴推波助澜。风沙活动和沙尘暴,是大风作用于沙质地表的结果。因此,防治风沙活动和沙尘暴的基本原则,就是固定流沙、降低风速。流沙被吹离地表的风速,称作起沙风速。起沙风速与沙粒的大小、干湿程度有关。就北京来说,当风速达到4—5米/秒的时候,即会出现风沙活动。如果地表有森林植被,植物的根系可以将流沙固定,减少风沙活动。主要有三种:一是植树种草,称作生物治沙。二是设置沙障,称作工程治沙。三是喷洒凝固剂,称作化学治沙。其中生物治沙是效果最好的治沙方法,全世界广泛应用。工程治沙是一种辅助性办法,化学治沙在我国很少采用。将治理沙尘暴的中心放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上。
预防措施:
1.加强环境的保护,把环境的保护提到法制的高度来。
2.恢复植被,加强防止风沙尘暴的生物防护体系。
3.根据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制定防灾、抗灾、救灾规划,积极推广各种减灾技术,并建设一批示范工程,以点带面逐步推广,进一步完善区域综合防御体系。
4.控制人口增长,减轻人为因素对土地的压力,保护好环境。
5.加强沙尘暴的发生、危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的科普宣传。
四道防线阻击沙尘暴:
第一,在北京北部的京津周边地区建立以植树造林为主的生态屏障;
第二,在内蒙古浑善达克中西部地区建起以退耕还林为中心的生态恢复保护带;
第三,在河套和黄沙地区建起以黄灌带和毛乌素沙地为中心的鄂尔多斯生态屏障;
第四,尽快与蒙古国建立长期合作防治沙尘暴的计划框架,设置到蒙古国的保护屏障。
如何防治沙尘暴?
黄沙漫天的空气污染让不少长久担忧雾霾的人,又添了沙尘暴的困扰。根治沙尘暴,专家称几乎不可能。那么对于无法消灭的沙尘暴,该拿它怎么办?下面专注于公共安全的小编就为您分享一些关于沙尘暴预防的安全常识。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当人们尽情享受春天的温暖气息时,恼人的沙尘暴也 开始袭扰我们。 作为一种灾害性天气, 沙尘暴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地球环境问题。那么我们该怎么预防沙尘暴呢?下面专注于公共安全的小编就为您分享一些关于沙尘暴预防的安全常识。
一、技术措施
工程措施
沙障固沙:用枝条、柴草、秸秆、砾石、黏土、板条、塑料板及类似材料在沙面设置各种形式的障碍物,以控制风沙流方向、速度、结构,达到固沙、阻沙、拦沙、防风、改造地形等目的。沙障作用重大,是生物措施无法替代的。
根据防沙原理和设置方法不同,沙障可分为平铺沙障和直立式沙障两类。平铺式沙障是固沙型沙障,利用柴草秸秆、卵石、黏土等全面或带状平铺沙表层,隔绝风与沙表层的接触,造成风虽过而沙不起的效果。原地固定流沙,保护植物生长,但对风沙流中的沙粒阻截作用不大。这种措施在东部地区作用较大,在西部地区影响水地水分,但有利于沙土改良。立式沙障为积沙型沙障,风沙流遇上任何立式沙障,风速都会下降,风挟带的沙粒就会沉积一部分在沙障前后,从而减少输沙量。多行配置立式沙障可起到固定障间沙表层和拦截运行中沙粒的作用。由于绝大部分运动沙粒在近地表30cm内,多数又在10cm高度内,因此不需要设置过高沙障就可以固沙和控制风沙流,防止沙害。
化学固沙措施:将稀释了的有一定胶结构的化学物质,喷洒于流沙表面,水分迅速下渗,化学物则滞留在一定厚度(1~5mm)沙层间隙中,形成一层坚硬的保护壳,以增强沙表层抗风蚀能力,达到固沙目的。目前已研究出几十种化学固沙材料,但由于成本高,未普及推广。
风力治沙:是以输出为主的治沙措施,减小粗糙度,使风力加强,风沙流呈不饱和状态,造成拉沙和地表风蚀的效果。
农业措施:一是发展水利,扩大灌溉面积,增施肥料,改良土壤;二是防风蚀旱农作业措施,带状耕作、伏耕压青、种高秆作物等。
生物措施
1、通过植物播种、扦插、植苗造林种草固定流沙
直播造林固沙:在草原流沙上播种,保证幼苗达到一定密度(15~20株/m2),一定高度(15~20cm),一定面积(>1000m2),就可以把风蚀变为沙埋的植物群体,使沙丘固定。直播成功的植物种主要是花棒、杨柴两个沙生先锋植物。可撒播,也可条播或穴播。
植苗造林固沙:在干旱草原流动沙地采用适当深植和合理密植的方法使沙地固定。如定边长茂滩林场秋天在沙丘上用沟植法密栽油蒿成活形成沙障。
插扦造林固沙:陕西、宁夏流沙区用沙柳插扦直接固定沙丘。榆林群众用簇式栽植法,形成疏中有密的格局,既抗风蚀又解决水分不足问题。簇行距0.5m×1.5m,每簇4~5个插条。
2、沙区牧场防护林
护牧林营造技术:树种选择要注意其饲用价值,东部以乔为主,西部以灌为主。主带距取决于风沙危害程度。不严重者可以25h为最大防护距离,严重者主带距可为15h,病幼母畜放牧地可为10h。副带距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一般400~800m,割草地不设副带。灌木带主带距50m左右,林带宽主带10~20m,副带7~10m。考虑草原地广林少,干旱多风,为形成森林环境,林带可宽些,东部林带6~8行,乔木4~6行,每边一行疏透。呈疏透结构,或无灌木的透风结构,生物围栏要呈紧密结构。造林密度取决于水分条件,条件好可密些,否则稀些。
3、封沙育林育草,恢复天然植被
实行一定的保护措施(设置围栏),建立必要的保护组织(护林站),严禁人畜破坏,给植物以繁衍生息的时间,逐步恢复天然植被。封育同时可以加以人工补植补种和管理,加速生态逆转。
4、建立风沙区防护林体系
干旱区绿洲防护体系:一是绿洲外围的封育灌草固沙带,二是骨干防沙林带,三是绿洲内部农田林网及其他有关林种。现实情况要比典型介绍复杂得多,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沙地农田防护林:半湿润地区降雨较多,条件较好,可以乔木为主,主带距350m左右。半干旱地区东部条件稍好,西部为旱作边缘,条件很差,沙化最严重。沙质草原一般不风蚀,但大面积开垦旱作,风蚀发展,极需林带保护。东部树木尚能生长,高可达10m,主带距200~300m;西部广大旱作区除条件较好地段可造乔木林,其他地区以耐旱灌木为主,主带距仅50m左右。干旱地区风沙危害多,采用小网格窄林带。北疆主带距170~250m,副带距1000m;南疆风沙大,用250m×500m网格;风沙前沿用(120m~150m)×500m的网格,可选树种也多,以乔木为主。
5、飞机播种造林种草固沙
飞播具有速度快、用工少、成本低、效果好的特点,尤其对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偏远荒沙、荒山地区恢复植被意义更大。飞播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有:预测气候,选择立地条件,确定适宜的播区,确定适宜的播量,种子处理技术,防治鸟兽病虫害,封禁保护等。
二、宏观措施
1、优化农牧区能源结构,大力倡导和鼓励人民群众利用非常规能源,如风能、光能,以减轻对林、草地等资源的破坏。
2、建立有效的防治荒漠化的投资机制和符合现阶段国情的经营机制。
3、广泛深入地开展环保意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思想认识水平。关心、爱护环境,自觉地参与改造和建设环境,形成全社会的风尚。
4、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市场要求合理配置农、林、牧、副各业比例,积极发展养殖业、加工业,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5、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执法监督,依法保护环境,促进荒漠化防治。
6、加强防治荒漠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争取资金与外援。
7、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的过速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8、在荒漠化地区开展持久的绿色革命,以加速荒漠化过程逆转,逐步改善农业生态系统的基础功能。
9、发展荒漠化地区的各类科教事业。培养基层的科技技术力量,尽快完善农村科技市场,搞好科技服务,提高荒漠化地区群众的文化技术素质。
10、建立先进的荒漠化动态监测与预报系统,搞好决策,搞好信息管理与服务。
欲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尽在本安全网站灾害防治常识频道!
面对沙尘暴灾害我们该如何调养自己?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 一百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面对沙尘暴带来的危害,我们该如何调养自己的身体呢?下面专注于公共安全的小编就教您一些相关的安全常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的统称,它主要是指由于强风的缘故把地表面的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得空气的质量降低,形成浑浊现象,使能见度低于1km的灾害性天气。在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北部地区最为常见。尤其是2000——2002年在我国西部地区连续出现30多次的沙尘暴天气。面对沙尘暴带来的危害,我们该如何调养自己的身体呢?下面专注于公共安全的小编就教您一些相关的安全常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沙尘暴对人体的危害有哪些?
美国科学家还发现,细微沙尘颗粒与肺病、心脏病死亡率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澳大利亚的研究则显示,沙尘暴可能与该国哮喘高发密切相关。我国也曾做过一项调查,在新疆部分地区居住30年以上的居民中非职业性尘肺患者占一定比例,且与其生活在扬沙、浮尘环境关系密切,因此将这种病称为“风沙尘肺”。
每当沙尘暴侵袭北方城市时,当地医院五官科的眼疾患者就会急剧增多。沙尘暴可直接引起眼睛疼痛、流泪,如不清除沙尘,或用手揉眼睛,均会引起细菌性或病毒性眼病。因此,当有吹沙天气时,出门应戴防尘眼镜;如沙尘进入眼睛,切忌用手乱揉,可用干净的湿毛巾轻轻擦拭,如没有效果,则要去眼科医院就诊。
沙尘暴还会引起呼吸系统疾病。空气质量不好,使得一些呼吸道本来就不健康的人出现干咳、咳痰、咳血症状,同时还可能伴有高烧。此外,大风使地表蒸发强烈,驱走大量的水汽,空气中的湿度大大降低,鼻腔黏膜因干燥而弹性削弱,易出现微小裂口,防病功能随之降低,空气中的病菌就会乘虚而入。
不能根治,但绝非无能为力
对于无法消灭的沙尘暴,该拿它怎么办?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预防和调养。
1、外出注意采取挡风沙的措施:戴口罩可以有效地防止口鼻干燥、痰多、干咳等。帽子和丝巾可以防止头发和身体的外露部位落上尘沙。风镜可减少风沙入眼;一旦尘沙吹入眼内,不能用脏手揉搓,应尽快用流动的清水冲洗或滴几滴眼药水,不但能保持眼睛湿润易于尘沙流出,还可起到抗感染的作用。
2、提早进行预防:预防胜于治疗, 平时可口含润喉片,保持咽喉凉爽舒适;滴几次润眼液以免眼睛干燥;有鼻出血的情况可以经常在鼻孔周围抹上几滴干油,以保持鼻腔的湿润,防止毛细血管破裂引起出血。
3、保持室内湿度:室内可以使用加湿器,以及洒水、用拖把拖地等方法,以保持空气湿度适宜。因为在风沙天气里,空气干燥,相对湿度偏小,人们咽干口燥,容易上火,引发或者加重呼吸系统疾病,并且使皮肤干燥,失去水分。
4、喝百合银耳汤:中医认为百合能养阴清热,润肺止渴,宁心安神。百合具有良好的止咳作用,并可以增加肺脏内血液的灌流量,改善肺部功能,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对人体排毒很有利。银耳具有强精、补肾、润肠、益胃、补气、和血、强心、壮身、补脑、提神、美容、嫩肤、延年益寿之功效。用于治肺热咳嗽、肺燥干咳、胃炎、大便秘结等病症。它能提高肝脏解毒能力,保护肝脏功能。
5、及时清洁灰尘:沙尘天气归来后,可以用清水漱口,清理鼻腔,洗个澡,及时更换衣服,保持身体洁净舒适。房间内落满灰尘要及时清理,用湿抹布擦拭,以免造成室内尘土飞扬。
佰佰提示:
在沙尘暴天气中如果您的身体发生了慢性咳嗽,气短,哮喘,胸痛等症状应尽早就诊,寻求专业医疗机构的帮助。欲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尽在本安全网站灾害救助频道!
沙尘天气出门时必须知道的安全常识
沙尘暴说来就来,在冬末春初是沙尘暴的高发季节,沙尘暴是强风带着飞沙席卷大地,最大风力有时可达12级,那么百姓在沙尘暴天气出门需要注意什么事项呢?下面专注于公共安全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沙尘天气的注意事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近年来,沙尘暴问题越来越严峻,也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大众已经意识到了沙尘暴所带来的危害。那么沙尘暴天气注意事项有哪些呢?沙尘暴天气需要注意什么?
为了预防沙尘天气所造成的危害,沙尘天气出现后,大家应注意以下措施:
1、发生沙尘暴时,不宜在室外进行体育运动和休闲活动,应立即停止一切露天集体活动,并将人员疏散到安全的地方躲避。
2、风沙天气结束后,要及时清理机动车表面沉积的尘沙,保护好车体漆面。同时,注意清除发动机舱盖内沉积的细小颗粒,防止发动机零件损伤。
3、开窗有讲究
沙尘天气时不宜开窗通风,等沙尘过去之后再开窗。
4、发生风沙天气时,不要将机动车辆停靠在高楼、大树下方,以免玻璃、树枝等坠落物损坏车辆,或防止车辆被倒伏的大树砸坏。
5、减少体力消耗和户外活动
沙尘天气时应尽量减少体力消耗和户外活动。特别是老年人、婴幼儿、孕妇、体弱者以及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脏病患者更应注意,以免旧病复发和出现新的疾病。
6、发生沙尘暴时,行人要在牢固、没有下落物的背风处躲避。行人在途中突然遭遇强沙尘暴,应寻找安全地点就地躲避。
7、出行要加强个人防护
在沙尘天气期间外出时可以戴上口罩、眼镜、帽子和围巾;尽量避免骑自行车;勤洗手、脸,多喝水,以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由于室外能见度差,因此外出时应当穿着颜色鲜艳的衣服,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8、沙尘暴如果伴有大风,行人要远离高层建筑、工地、广告牌、老树、枯树等,以免被高空坠落物砸伤。
9、出现不适及时就诊
一旦发生慢性咳嗽伴咳痰或气短、发作性喘憋及胸痛时,要尽快就诊,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相应治疗。
10、发生沙尘暴时,行人特别是小孩要远离水渠、水沟、水库等,避免落水发生溺水事故。
11、沙尘暴即将或已经发生时,居民应尽量减少外出,未成年人不宜外出,如果因特殊情况需要外出的,应由成年人陪同。
12、沙尘天气发生时,行人骑车要谨慎,应减速慢行。若能见度差,视线不好,应靠路边推行。行人过马路要注意安全,不要贸然横穿马路。
13、接到沙尘暴预警后,学校、幼儿院要推迟上学或者放学,直到沙尘暴结束。如果沙尘暴持续时间长,学生应由家长亲自接送或老师护送回家。
在风沙天气中行车,由于风力的作用,汽车制动距离会相对增长,制动非安全区增大,如果风力过大,容易使车辆侧滑或侧翻。因此,驾驶员必须随时注意风力对车辆产生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具体做法如下:
1、遇风沙天气要随时注意行人乱跑,自行车抢行,乱钻猛拐和摔倒等突发情况,坚持中速行驶,谨慎驾驶,密切观察道路情况,严禁超车逆行。
2、注意大风天气刮断电线刮倒树木、广告牌。以免影响行车安全。
3、出车前要进行严格的“三检”工作,特别要仔细检查转向、刹车、灯光等项内容,保证车况良好。
4、在灰尘较大的公路上行驶,要注意行人为躲避尘土而抢上风,此时应适当减速,尽量少扬起灰尘。
5、关严驾驶室的门窗,防止灰尘刮入而使驾驶员迷眼。
6、沙尘暴天气应适时打开小灯或雾灯,沙尘影响视线时可将车靠右侧暂停(开灯示意),待能见度转好后继续行驶。
7、若装载的是重量轻,体积大的物资,应停车避开暴风,以免车辆被刮离开正常的行驶路线。
8、风沙特别大时,应将车停靠在道路上风处,车头应背向风沙。
世界四大沙尘暴多发区是如何预防沙尘暴灾害的?
近年来,沙尘暴问题越来越严峻,也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 注,大众已经意识到了沙尘暴所带来的危害。随着全球环境意识的增强,生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包括我国在内的多个国家都在积极地探索防治沙尘暴的新途径。目前全球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遭到沙漠化的危害,世界上共有四大沙尘暴多发区,它们分别是:北美、澳大利亚、中亚以及中东地区。
春天是一年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季节。而我每当这个时候想到的却是令人沮丧的沙尘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春风吹来的不仅仅是鲜花和绿草,还有铺天盖地惶惶不可终日的沙尘特别是2004年04月05日的那一场沙尘暴,相信不少人还记忆犹新吧!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意识的增强,生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包括我国在内的多个国家都在积极地探索防治沙尘暴的新途径。
世界四大沙尘暴多发区
目前全球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遭到沙漠化的危害,世界上共有四大沙尘暴多发区,它们分别是:北美、澳大利亚、中亚以及中东地区。
中东地区
为了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中东各国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采取了一些沙尘暴的防治措施:
制定禁止开垦牧场的法律法规,建立牧场保护区。目前,仅在叙利亚和约旦,这种牧场保护区就超过60个,但是这些计划大多没有显著效果,牧场还在继续恶化,其主要原因是这些生态系统极易受到破坏,而且畜牧量也大大超出这一地区的土地承受能力。
斥巨资绿化城市,这主要聚集在盛产石油的海湾国家。像多哈、迪拜等城市,绿化都非常好,而绿化和护理费用也是不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海湾国家每一块绿地就是一块黄金。
节水保护生态,这主要是在以色列。与海湾国家不同,以色列不盛产石油,但这个沙漠国家利用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尖端的农业技术,大力推行滴灌等节水技术。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土地荒漠化主要体现在草场的退化上,因此,澳大利亚对沙尘暴的治理主要围绕牧场来进行。
澳大利亚对牧区治沙,严格实行轮牧。此外,为了防止羊群将草连根拔起,破坏植被,澳大利亚政府大力还大力推行圈养,通过割草圈养牲畜,就保留了草根,也就起到了固沙的作用。
澳大利亚养畜非常严格,养什么、养多少不是由农场主自行决定。澳大利亚政府每年都要对各牧场作一次普查,以确定次年的载畜量。而在同一个畜群里,牛、羊的数量搭配也是经过科学测算的,从而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亚洲中部
位于中亚的北哈萨克斯坦草原是世界四大沙尘源地之一。为了治理沙尘源区,当地开始沿着草原区和森林草原区,营造规模巨大的防护林带。同时还采取飞机播绿、调整农业结构等方式进行沙尘暴的治理。经过多年治理,现在北哈萨克斯坦草原虽然还有沙尘暴,但发生的次数和规模都大幅降低。中国政府早在1996年就开始了对沙尘暴的研究,并提出了如何减缓沙尘暴影响的对策。
北美洲
北美洲的沙漠主要分布于美国西部和墨西哥北部。在与沙漠接壤的荒漠干旱区,沙尘暴时有发生。北美洲沙尘暴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土地利用不当、持续干旱等。
为了控制大平原的土地荒漠化和沙尘暴,美国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生态保卫战,从多年的惨痛摸索中,美国形成了一套全方位作业的防沙经验,并成功减少了沙尘暴的发生。
美国治理沙尘暴最大的招数是:“天地结合”。
将天气预报和地面治理结合起来。每次强风到来之前,气象部门提前48小时准确预测强风的行走路径,然后在其经过的地区对裸露的耕地进行喷灌,使之湿润结实,切断风沙源。
( 责任编辑: 刘长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