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品> 知道> 正文
2016.02.15

跑者跑着跑着就死了?

美国心脏学家保罗·汤普森博士指出:“运动不是救世主。但风险很低,好处是真实存在的,因此总体而言是利大于弊。”即使48小时内通过了压力测试,完全健康而且低胆固醇的运动员同样存在运动中猝死的风险。但这种危险不会改变健康生活的模式,汤普森博士打了个比方:“如果你希望长寿健康,你应该每天做一小时中等强度锻炼;如果你的目标只是未来几个小时没事,你可以去睡觉。”

2015年马拉松季走到尾声,连续几起半程马拉松猝死事件,给井喷式增长的马拉松热泼了冷水。但在普通人心目中,半马恐怕还是全程马拉松打个五折的概念。两年,8人猝死在半马终点前不远,正是半马“凶猛”所在。冷冰冰的数据背后,是活生生的生命。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马拉松组委会,还是参赛跑者,为了安全,再做多少也不多。

半马难度不打折

又是一年马拉松季,截至目前,又有4人因各种原因猝死在半程马拉松赛事中。这样看来,一些人认为的“半马是全程马拉松难度的一半”的想法,比半马本身更危险。

著名长跑运动员孙英杰,现在运营一个跑步训练营,旗下不少跑友从不爱跑步,到跨越了半马、全马门槛。孙英杰说,她从不敢让队员轻视半马。“我教育学员,要和全马一样,注意每一公里的体能分配,注意自己的运动能力、心脏的能力是不是够了。”

孙英杰说,有些业余跑者,胆子比他们练专业的都大。“我们经受过训练,知道人的极限在哪里,知道身体什么样的状况就要慎重了。相反很多年轻跑者有些轻视马拉松。”

著名跑者陈盆滨说,在跑步中,跑者要一直倾听自己身体的声音。“一般极点就是指乳酸堆积后出现的疲劳感,这是正常的反应,坚持下去可以度过极点。但一旦出现胸闷、心悸、出虚汗甚至有呕吐症状,就不应该坚持,必须立即停止。”

终点前冲刺很致命

去年和今年国内马拉松的8位猝死者,都有几个共同点:二三十岁,除一人外均为男性,平时爱好体育锻炼,身体素质较好,有一人还是特种兵出身,出事地点都在终点线前5公里内,参加的多为10公里和半马比赛。

据马拉松救治方面专家、第一反应创始人陆乐介绍,数据上看,马拉松猝死的几个时间节点,包括半程极点和冲刺阶段。极点是人体感到最难受的时期,心跳及呼吸加快,并感到肌肉无力;而冲刺时,多发生在最后4公里,选手希望创造好成绩,忽视了心脏功能可能出现的问题。

救治奇迹是急救水平提升

两年,8人猝死,貌似中国赛事组织水平、救助水平没有提升。而考虑到今年马拉松呈井喷式增长,国内赛事运营水平确实提升了。在上海和无锡两站,都发生了跑友倒地后,被现场医疗力量救活的一幕。

东京马拉松零死亡率的“神话”,成了国内马拉松的范本。陆乐介绍,今年无锡马拉松见证了首宗心脏骤停选手,在接受现场CPR(心肺复苏术)+AED(除颤仪)施救成功的记录。半年后上海马拉松一位跑者中途倒地,则是路过跑友急救和现场医疗接力,完成又一个奇迹。

在陆乐看来,奇迹的发生,依赖完善的赛事保障系统,但这个系统的背后,是精准的风险管控、细致缜密的预案、跨部门的应急场景配合演练,以及强大的现场急救能力。

危机倒逼赛事升级

马拉松持续升温,国内跑步环境说实话并未好多少。空气质量依旧上下起伏,因跑步引发的猝死事件不时发生,相应的跑步人数仍在增加。这样的矛盾也在倒逼赛事组委会提升服务和现场医疗救治水平。

北京马拉松为了躲避可能的雾霾天气,将赛事提前一个月举行。其他措施还有取消了半马,拒绝缺乏长跑能力的跑友参赛,还有延长了关门时间,减少跑友压力。

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北京马拉松在赛道上安排了大量的急救志愿者、救护车、救援直升机和流动除颤仪,“这种东京马拉松标配的急救设备,在如今国内大型马拉松赛上也成了标准配置了。”北马组织者介绍。


佰佰解读

完成一次马拉松,曾被认为是健康的象征。然而,几乎每一年都会有关于马拉松选手中途猝死的报道出现,2015年广州马拉松中一名21岁学生比赛中昏厥,抢救无效死亡。

在历史更悠久的英国伦敦马拉松中,一项数据显示,自从1981年赛事创办以来,已经有11名跑手不幸逝世。而另一项统计则显示,马拉松比赛中选手猝死的概率为每10万人中0.8人。在广州马拉松出现猝死案例后,很多人认为这是中国人体质下降的体现。然而,据世界著名的非传统医学专家莫科拉博士的研究,跑马拉松死亡,并不能简单用体质问题总结。马拉松猝死个案中,大多数人都是因为心脏病发死亡,但中暑、喝水过多导致血钠过少也可能是致死原因。

美国心脏学家保罗·汤普森博士指出:“运动不是救世主。但风险很低,好处是真实存在的,因此总体而言是利大于弊。”即使48小时内通过了压力测试,完全健康而且低胆固醇的运动员同样存在运动中猝死的风险。但这种危险不会改变健康生活的模式,汤普森博士打了个比方:“如果你希望长寿健康,你应该每天做一小时中等强度锻炼;如果你的目标只是未来几个小时没事,你可以去睡觉。”

其实骑自行车相对于长跑来说,不失为一种中等强度的锻炼,既能节能减排,又能强身健体,何乐而不为呢?

春天骑车去踏青

1:永久公路单车

山地车专用皮革坐垫,SHIMANO TX2.0指拨,山地车防滑加大摩擦力把套。前后都是高档V刹,大号自行车尾灯、警示灯,晚上骑行更安全。高碳钢车架,经典烤漆完美的焊接口,加粗后货架,载人载物都没问题。21速山地车,多色可选。春天,骑着山地车去踏青,绝对让人心旷神怡。

什么是运动性猝死?

1:运动性猝死的原因

运动性猝死是在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出现症状,6小时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死亡。最近根据医学界对猝死的定义以及运动性猝死的发生情况,将运动性猝死定义为在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意外死亡。

近年来,马拉松比赛中发生运动性猝死的例子不少,其中在我国也发生过类似的悲剧。对于运动员一向被认为是最健康的人群,是什么导致了他们的不幸猝死?

专家解析马拉松致死原理:多为心脏问题。莫科拉博士指出,业内人常用“逆效果”来形容马拉松中猝死的个案,即通常对人有益的事情,如果过量,就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2010年蒙特利尔的加拿大心血管峰会上公布过一项研究数据表明,虽然经常锻炼能降低30-50%的心血管病风险,然而如果是马拉松,心血管病发的危险会提高7倍。研究者发现,在马拉松途中心脏过半数部位都会因为血液流动下降和炎症介质增加而停止活动,这种暂时性的心脏受损现象,可能是造成促使的原因之一。

美国哈佛大学麦克林医院的内科专家亚瑟·西格尔博士发现,长距离跑步造成的炎症也可能引发心血管问题,美国心脏协会杂志《循环》上刊登的一篇论文则证实了马拉松运动中血液流入心脏的方式会变得畸形。即使经常跑步也可能遭遇心脏病猝死很多心脏专家都强调,即使很多经常跑步的人,也不代表就肯定能远离心脏病。美国的一项统计显示,每年该国有32.5万人遭遇心脏病,其中40%的直接造成猝死,而多数心脏病发事前都毫无征兆。

2:如何预防运动性猝死?

1、参加运动训练或比赛前进行严格体格检查,识别运动猝死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运动试验等检查手段。

2严格鉴别运动员长期训练引起的心脏生理性变化与病理性变化。

3、密切观察运动时出现的各种症状:重视先兆症状,如运动中发生晕厥、心绞痛、胸闷、胸部压迫感、眩晕、头痛、极度疲乏等。马方综合症不宜从事竞技体育。

4、遵守科学训练的原则、遵守训练的卫生和患病后恢复训练的原则。

现场急救

当出现猝死情况后,在场的人要立即不失分秒地抢救。心脏发生心室纤颤时,利用电击除颤当然最为理想,但在现场是不可能有这类抢救器械的。我们可以“赤手空拳”地除颤,手握空心拳头,在病人心前区捶击2次,如无反应,则可再捶击2-3次。对于刚刚发生室颤的心脏,胸前区播击有较好的除颤效果,可以使室颤消除而重新出现心脏跳动。必须注意,要及早采用,在用耳朵听不到心跳瞬息间的一分钟内,实施拳击除颤效果最好。

饿死了、累死了、困死了,还有跑死了……,俗话说,力微休负重,言轻莫劝人。在运动的时候,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 以免发生运动性猝死的悲剧。

往期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