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温度

首页 > 安全知识百科 > 孕婴安全 > 内容

中性温度相关知识

适中温度(neutral temperature)又名中性温度,是指在这一环境温度下机体耗氧、代谢率最低,蒸发散热量亦少,而又能保持正常体温的最适环境温度。适中温度对新生儿的影响最大,特别是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因为常用来预防和救治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出现低体温或寒冷损伤等),体重及出生日龄不同,其适中温度也不同。

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完善,加之其皮下脂肪薄,很容易受室温的影响,出生后环境温度比母亲子宫内温度要低,因而出生后,新生儿的体温会明显下降。如果环境温度适中,新生儿的体温可逐渐回升,达到36℃-37℃,这种最适宜的环境温度,也就是‘适中温度’’或‘中性温度’。

Sauer等研究提出计算适中温度的换算公式为:

中性温度可保持新生儿的正常体温,消耗的氧气最少,新陈代谢率最低,热量消耗少,使营养素和热能均以最大限度地用于身体的生长发育,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育。

某一环境温度对机体只需最低的代谢率(耗氧最小),同时蒸发热量亦最低,即可维持正常的体温,这种环境温度称中性温度(也叫适中温度),是最适合于人体的环境温度,一般在正常穿着条件下,室温24℃~26℃,相对湿度50%,在这种适中的温度条件下,人的深温与腹壁皮肤温度的差别<1.5℃。

环境温度过低时,也可引起呼吸暂停、低血糖(早期可有暂时性高血糖)、酸中毒、体温不升、硬肿症、肺出血等,寒冷刺激对早产儿或小于胎龄儿者更易造成不良后果且较严重。因此保持环境中性温度,对新生儿是十分重要的。足月新生儿在24℃~26℃保温中一般会保持正常体温,若体温异常表明小儿有病理情况存在。

中性温度下,衣物负担少了,宝宝皮肤感知更多,活动更灵活,动作增多,肌肉锻炼增多了,宝宝运动能力也会增强。活动多,新陈代谢快,宝宝吃得香,睡眠质量也会更好。因此,在适中温度的环境中,不但可预防疾病的发生,而体重增长也快。长得好,学习能力也更好了。

中性温度是指在适中的环境温度中,新生儿的体温可维持36 ℃ -37 ℃,这种最适宜的环境温度,通常称为"适中温度"或"中性温度"。

适中环境温度应该是24 ℃ -26 ℃,最低不能低于18 ℃,最高不能高于28 ℃,相对湿度适宜在50%-60%。

合适的室内湿度也很重要。湿度过低时,空气中的含水量少,空气过于干燥,容易造成呼吸道黏膜干燥、纤毛运动能力降低,对病毒细菌的抵御能力降低,易患呼吸道感染;也易使宝宝口鼻分泌物黏稠,不易被清理;鼻黏膜干燥,易诱发鼻出血。湿度过高时,又利于些病原菌的繁殖,尤其是霉菌,增加了新生儿被感染的危险。

中性温度范围是指可以保持婴儿正常体温,同时代谢率最低的一个环境温度范围。在中性温度中,婴儿通过调节血管张力而调节体温,不用通过调节代谢和产热,低于这个温度范围,婴儿的基础代谢率明显增加,所以中性温度范围也被定义为新生儿暖箱的设置温度。

出生时产房、暖箱、辐射保温台应保持适中环境温度,新生儿体温在出生时裸体环境温度应为(32±2) ℃。早产儿环境温度可为33~35 ℃,甚至可达36~37 ℃。当环境温度低于或高于中性温度范围时,机体可通过调节增加产热或散热量,使体温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但超出机体调节能力时则会造成体温过低或发热,增加氧耗,导致各种并发症或加重病情而增加病死率。因此,中性温度是新生宝宝睡得好、玩得好、发育好的关键因素,保持适中温度,可以帮助保持新生儿的正常体温,促进宝宝生长发育,对之后的成长也会带来很大的帮助。

因为新生儿的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发育不完善,尚不能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进行调节,当环境温度升高时,新生儿的体温也会升高,因此,夏季出生的新生儿,室温也应予以控制在20℃-22℃。通常可用空调、电风扇等方法,但应避免将风直吹新生儿,可采用微风吊扇较为适宜。同样使用空调时,也应定时开窗换气,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有利于新生儿呼吸系统的功能发育,保证身体健康。

保持室内温度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空调,可随需要来调节温度。也可用暖气、火炉、取暖器来保持室内一定的温度,以适宜新生儿的需要。无论采用那种方法取暖,都会使空气干燥,因此,要保持一定的湿度,一般在50%左右。同时还要每天定时开窗2-3次,以保证室内空气新鲜,有利于新生儿的健康。

相关词条

推荐分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