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换亲式婚姻
两个穷苦人家各有儿女一双,且年龄相仿,即便是不相近也别无他法。将自家女儿嫁与人家儿子,换得自家儿子娶人家的女儿,最大的亮点就是互相省去彩礼不少,可实在不知这样的婚姻到底有多牢固?
2、 童养媳婚姻
在旧社会,将女儿供养十几年,花的费用无数却得嫁人,正好应验了那句“嫁出的女子泼出的水”,因此落得个“女子都是赔钱货”的荒唐结论。所以家境贫困人家干脆早早将女儿嫁人,公婆家先将其当女儿养,待到成年后再与自家公子完婚。可惜可惜,好好一个人竟成了一件没有思想的商品。
3、 “一风吹”婚姻
两姐妹刚好嫁给俩兄弟,故将其命名为“一风吹”,最好都是双胞胎,那就更有热闹看了。大伯错把弟媳当成屋里的,小叔误将嫂子认内人。乱就乱吧,好歹都在自家锅里搅,这就叫肥水不流外人田。
1、 结婚当天新娘禁忌煽扇子
在结婚当天,无论是新郎还是新娘切记不能煽扇子,因为”扇“和“散”是同音,有散伙的意思,结婚本是长长久久一辈子的事情,如果在结婚当天就寓意散伙的话,那未免也太“触霉头”不吉利。因此在结婚当天,即使天气再热也不能拿着扇子扇风。
2、 结婚当天新娘礼服禁忌有口袋
自古以来女子出嫁都有穿红礼服的习俗,在过去人们经济条件不好的年代,女孩出嫁也会穿上一身红色的衣服,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一般女孩出嫁都是身穿白婚纱。不管是红色礼服还是婚纱有一点要注意的就是,新娘当天所穿的礼服不能有口袋,以免新娘出嫁带走娘家的财运。
3、 酒灌“送亲客”
在一些地区,一直以来的传统是迎亲客要灌醉“送亲客”,所以很多“送亲客”苦不堪言。不仅“送亲客”要被灌酒,婚宴上男宾桌席灌酒现象更是普遍,婚礼上饮酒本是为了增加喜庆气氛,但强行灌醉宾客不仅有碍酒席的文明有礼,而且酒后驾驶很易酿成悲剧。
1、 婚礼的低俗化和庸俗化是违背道德标准的,对新人是有害的,尤其是新娘(伴娘)。结婚本来是祝福新人的一种方式,但是因为有些人别有用心,居心叵测,一场婚礼就变成了发泄兽欲的地方。急于伸手抹油的人,可以打着祝福新人的幌子公然调戏新娘和伴娘,或者以习俗的名义贸然调戏。这种“假借”玷污了传统婚姻习俗的道德标准。
2、 婚礼的庸俗化和庸俗化与中华传统的婚礼礼仪相反。婚姻习俗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习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婚俗的形式、过程和禁忌都蕴含着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通过了解中国,传统婚俗文化,人们会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婚姻,深刻理解中国传统婚俗文化精神。吉祥、福、孝是婚礼的精髓和主题。这种渗透着中国人哲学的美丽婚礼习俗必须传承下去。
1、 加强婚姻家庭辅导工作。各地依托婚姻登记机关向婚姻当事人宣传婚姻法律法规,进行婚前教育、夫妻矛盾调适,提高当事人维护婚姻家庭的综合能力,减少冲动离婚行为。目前,全国县级以上婚姻登记机关婚姻辅导室设置比例已达75%以上,离婚调解成功率大幅提升。
2、 倡导文明家风。采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好家风、好家教、好家训进家庭、进社区、进村庄、进校园、进企业活动,用身边人、身边事宣传带动,感化邻里,和睦家庭。一些地区通过开展“家风银行”活动收集好家风家训,挖掘和弘扬优秀家风、家教、家训文化,开展“文明家庭”“好婆媳”活动,群众精神风貌得到了明显改观。
3、 治理天价彩礼等婚嫁陋习。有的以案说法,加大对天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婚嫁陋习危害的宣传力度,营造社会氛围;有的简化、创新婚礼形式,以简约适度、“零彩礼”、集体婚礼等形式引领时代风尚;有的把抵制高价彩礼、铺张浪费等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对彩礼的标准、婚宴的标准、随礼标准、参加人数等做出规定。
1、 肯尼亚马西族婚俗
在送亲的环节,由新娘父亲和兄弟姐妹朝新娘头上吐唾沫,寓意着新娘的家人为新娘送的祝福,新娘以后会有好运,之后新郎再领着新娘走回家,而且不管距离有多远,都只能走着回去,寓意着新娘新郎共同克服困难,一起生活。
2、 婆罗洲婚俗
在新婚的前三天,新人是不能使用卫生间的,所以在婚礼期间,新郎新娘只会吃一点东西,听起来似乎很严苛,但还是要尊重当地习俗的。
3、 德国婚俗
在婚礼当天,新娘新郎需要合力将一块木头锯断。当然我们是很难理解的,不过在德国这种剧木头的行为是为了表达夫妻两人同心协力。
让人不理解的婚嫁陋习
1、 孕妇不能参加婚礼,有些地方的人认为新娘见到孕妇,以后生活会不顺利。
2、 新郎接亲时必须要穿旧衣,在拜堂成亲的时候再换上新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