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泄露

首页 > 安全知识百科 > 信息安全 > 内容

个人信息泄露相关知识

个人信息泄露隐患:

1、密码被盗

2、支付宝账户被盗

3、微信好友被骗

4、身份证信息被复制,导致滥用办信用卡

5、造成征信信用损失,不能办理各项贷款业务

近期,网上出现声称可以替人“删除住宿记录”,甚至“可以删除公安内网记录”等的信息。上海警方提醒,这些要求“先付再删”的所谓服务,其实是新的电信诈骗手法,目前本市尚未接报相关案件。上海警方表示,虽然本市公安机关尚未接报此类案件,但市民仍需警惕。据警方介绍,不法分子通过建立网站留下客服QQ、手机号码等联系方式,在论坛、QQ群发布广告,或以“某某调查公司”之名来提高可信度,声称自己可以删除住宿记录,引诱网友上钩。网友通过银行转账汇款,一旦付款成功后,“客服”立即拉黑网友QQ和手机号码。

个人信息主要有几下几类:

1. 基本信息。为了完成大部分网络行为,消费者会根据服务商要求提交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Email地址及家庭住址等在内的个人基本信息,有时甚至会包括婚姻、信仰、职业、工作单位、收入、病历、生育等相对隐私的个人基本信息。

2. 设备信息。主要是指消费者所使用的各种计算机终端设备(包括移动和固定终端)的基本信息,如位置信息、Wifi列表信息、Mac地址、CPU信息、内存信息、SD卡信息、操作系统版本等。

3. 账户信息。主要包括网银帐号、第三方支付帐号,社交帐号和重要邮箱帐号等。

4. 隐私信息。主要包括通讯录信息、通话记录、短信记录、IM应用软件聊天记录、个人视频、照片等。

个人信息泄漏的途径多种多样,在企业内部,信息有可能通过以下途径被带走;文件可能通过USB口拷贝到U盘、移动硬盘等移动存储介质带离公司;可通过3G上网卡等连接网络,把信息通过网络带走;可将文件通过邮件(NOTES、WEB)发送给外部人员;能通过打印把电子文档转换成纸质资料带走;通过共享目录将文件拷贝到笔记本电脑带离公司;电脑或者硬盘丢失则难以防范。

据小编了解,目前造成危害最大的主要是银行、教育、工商、电信、快递、证券、电商各个行业的人员,内部人员把数据泄露出来,成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主体。

针对这一社会现象,2017年5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了《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解释》将公民个人信息分为敏感信息、重要信息和普通信息,如果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数量分别达到50条、500条、5000条的标准,则可能构成犯罪。对于“内部人”犯罪,则规定“减半计算”的从重打击。

个人信息泄露五大危害:
1、冒名办卡恶意透支。通过地下黑市,你的个人身份信息被大量出售给那些恶意办卡的人员,骗取银行信用后办理各种各样的信用卡进行恶意透支消费,而后银行直接将欠费的催款单寄给身份证的主人,让你替别人的恶意消费埋单。

2、人身安全防不胜防。不法分子利用这些个人隐私,特别是具体的开房信息,进行酒店录像窃取、跟踪偷拍、财色引诱、PS 黄色照片、设计陷阱等不法手段伺机要挟、勒索钱财,给个人的人身安全和家庭稳定带来极大的隐患。

3、垃圾信息源源不断。通过获得的手机号码、邮箱地址,不法商家或个人大量对个人发送垃圾短信和垃圾邮件,推销各式各样的个人用品、生活用品、办公用品、培训、理财产品等,每天都清除大量的短信和垃圾邮件。

1、关于快递单。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当我们接收到包裹时,我们需要妥善保管或者处理掉,避免上面的个人信息泄露。同样的情形还有车票,购物小票等。上面都有自己的个人信息,需要及时处理。

2、网络购物方面。在登录网购网站时要核实网站的域名是否正确,不要随便安装或点击不明不白的软件,当有链接发送至您的信息窗口需要您填写银行账号和密码时更是需要谨慎再三,以防钓鱼网站。

3、软件泄密。无论是聊天工具还是注册信息,都会牵扯到你的个人信息,别小看这些信息,以为设置了禁止外人查看别人就看不到了,现在应用授权登陆,一旦你授权之后,你的信息将不再是秘密。手机软件中获取权限不能轻易允许,一旦软件获取了相应权限,读取通讯录、短信、邮件,你的一切信息乃至朋友的信息很容易就被他人取走。手机系统或者软件中常带有同步功能,看似很方便,实际上安全隐患非常大。

大家如果方便的话一定要提醒身边的亲朋好友防止被骗。如果个人信息泄漏后,不仅可以用这些信息盗用你的账号,甚至还可能骗你身边的亲朋好友。所以一旦你的信息泄露,或者联系工具账号丢失,一定要第一时间通知你的亲朋好友,要他们倍加防范,以免上当受骗。

一些无关重要的信息大家可以不予理睬。现在信息泄露十分严重,防不胜防,如果事事都要追究,可能不会有那么多的精力和时间。因此对于无关紧要的、不涉及自身利益的信息,可以选择不予理睬。

警方提醒:单位、房产公司、物业公司等在获得公民、业主个人信息后,一定要监管好,防止外泄;公民自己尽量不要在QQ聊天等网络形式中将自己的身份等相关信息告诉别人;消费者网购时要注意识别网站的合法性,避免住址、电话等信息外泄;遇到购物、促销时填写相关信息时也应提高警惕。如果市民遇到电话或短信骚扰,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并注意保留相关证据。

个人信息泄漏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很多时候是发生在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我们在呼吁、推动政府、全社会严格保护个人信息的同时,也应增强个人信息的自我保护意识,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要多留个心眼。

首先是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随意填写个人信息。看好自己的个人信息,不要随意告诉别人。比如,上网评论时不要随意留个人信息。有很多小调查,小接力的活动,会诱导用户填写个人信息,这其实是很危险的。

其次是不要随意丢弃个人信息相关的物品。比如在处理快递单时先抹掉个人信息再丢弃。

再次要保管好个人身份信息。身份证等个人信息保管好。如提供复印件时,一定要写明“仅供某某单位做某某用,他用无效。”此外要关注复印过程,多余复印件要销毁。

相关词条

推荐分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