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疹

首页 > 安全知识百科 > 校园安全 > 内容

风疹相关知识

风疹早期1~2天,幼儿患者前驱期症状常较轻微,或无前驱期症状;在青少年和成人患者则较显著,可持续5~6天,表现有低热、或中度发热、头痛、食欲减退、疲倦、乏力及咳嗽、打喷嚏、流涕、咽痛、结膜充血等轻微上呼吸道症状,偶有呕吐、腹泻、鼻出血、齿龈肿胀等,部分患者咽部及软腭可见玫瑰色或出血性斑疹,但无颊黏膜粗糙、充血及黏膜斑等。

风疹通常于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皮疹初见于面颈部,迅速扩展躯干四肢,1天内布满全身,但手掌、足底大都无疹。皮疹初起呈细点状淡红色斑疹、斑丘疹或丘疹,直径2~3mm。面部、四肢远端皮疹较稀疏,部分融合类似麻疹。躯干尤其背部皮疹密集,融合成片,又类似猩红热。躯干皮疹一般持续3天(1~4天)消退,亦有称“三日麻疹”。面部有疹为风疹之特征,个别患者出疹呈出血性,伴全身出血,主要由于血小板减少和毛细血管增高所致。

风疹病毒是RNA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是限于人类的病毒。风疹病毒的抗原结构相当稳定,现知只有一种抗原型。风疹病毒可在胎盘或胎儿体内(以及出生后数月甚至数年)生存增殖,产生长期多系统的慢性进行性感染。本病毒可在兔肾,乳田鼠肾、绿猴肾、兔角膜等细胞培养中生长,能凝集家禽、飞禽和人“O”型红细胞。病毒在体外的生活力弱,对紫外线、乙醚、氯化铯、去氧胆酸等均敏感。pH<3.0可将其灭活。本病毒不耐热。

1.传染源

患者是风疹惟一的传染源,包括亚临床型或隐型感染者,亚临床型或隐型感染者的实际数目比发病者高,因此是易被忽略的重要传染源。传染期在发病前5~7天和发病后3~5天,起病当天和前一天传染性最强。患者的口、鼻、咽分泌物以及血液、大小便等中均可分离出病毒。

1、药物治疗

风疹患者一般症状轻微,不需要特殊治疗,除对症治疗外,干扰素、利巴韦林等似有助于减轻病情。

2、中药治疗

中成药可选用银翘解毒丸、板蓝根冲剂。

金银花10g、连翘15g、竹叶6g、牛蒡子6g、桔梗6g、甘草3g、荆芥5g、薄荷5g、豆豉6g。

以上材料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lOOml。

较轻的风疹,可以用银花l0g,板蓝根15g,甘草3g,煎汤代茶饮,或用芦根30g,竹叶15g,煎水代茶饮,如果搔痒症状明显的可用板蓝根15g,蝉衣6g,甘草3g,煎水代茶饮。

3、治疗偏方

凉拌紫苏叶:紫苏叶300克,盐、鸡精、酱油、香油各适量。

做法:紫苏叶择洗干净,焯透沥干,切段,放入盘内,加入盐、鸡精、酱油、香油拌匀即成。

一、加强晨检,一旦有发热和出疹的症状,应立即至医院就诊,发现病情班主任应立即向校医疗保健所报告,并做好隔离措施。有病例的班级,应对其教室、寝室进行彻底地消毒。

二、寝室、教室要保持开窗通风,尽量到空气流通处活动。

三、疾病流行期尽量减少寝室间窜门、聚会、聚餐等室内的聚集性活动。

四、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后腰洗手。洗手后用清洁的毛巾和纸擦干,不要共用毛巾。

五、注意均衡饮食、经常运动、充足休息、减轻压力和避免吸烟,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服,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风疹又称“风痧”,是儿童常见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风疹由风疹病毒引起,病毒存在于出疹前5~7天病儿唾液及血液中,但出疹2天后就不易找到。风疹病毒在体外生活力很弱,但传染性与麻疹一样强。一般通过咳嗽、谈话或喷嚏等传播。

接下来为大家介绍几种预防措施首先 接种疫苗控制和预防风疹的最有效措施是接种风疹疫苗,其预防效果可达90%。 控制传染源病人应及时隔离治疗。 学校应加强对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出现皮疹与发热时应及时就医。疫情发生期间应加强晨检。 做好个人卫生,提高抗病能力,尤其是勤洗手,坚持锻炼,增强体质。不要随地吐痰、擤鼻涕,如有需要,则用纸巾扔垃圾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均衡,作息规律,多喝水,加快机体代谢功能。教室要保持开窗通风,尽量到空气流通处活动。

1、学生风疹时期忌食各种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胡椒、桂皮、洋葱、咖喱、茴香等。因这些食品可助热动血,诱发本病发生;有时也可直接成为过敏原,产生变应性反应。

2、忌食鱼腥发物:如虾蟹、牡蛎、海蛤、甲鱼、带鱼、鳝鱼、猪头肉、公鸡、牛羊肉、蘑菇、竹笋、香蕈等,因为这些食物容易生风动血化热,可催化本病产生。

3、忌食油炸肥腻食物:如各种油炸、煎烤、熏腌肉制品、动物内脏、奶油蛋糕、巧克力等,因这些食品易生痰动火或聚湿生热,使湿热内蕴,郁于肌肤而诱发本病。

相关词条

推荐分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