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教育误区

首页 > 安全知识百科 > 儿童安全 > 内容

家长教育误区相关知识

(1)安全教育有空洞说教的倾向。这主要表现为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安全常识教育时,空洞的说教多,具体可操作性的行为指导少。如家长会时常提醒孩子:“放学后要早点回家,小心坏人”。这话比较抽象空洞,孩子不知道怎样才算“小心坏人”。因此,在一些问题出现的时候,他们往往不知所措,意外事件和悲剧也因此发生。

(2)安全教育有明显的滞后性。家长通常是在孩子出事之后,或者是某些事件在身边发生了,才进行相关的教育,充当的是救火队员的角色,这导致了一些本可避免的悲剧的发生。另外,家庭普遍忽视对低龄儿童的安全教育;其实,孩子年龄越小,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越缺乏,安全教育越重要。在此条件下,安全教育明显滞后于孩子的需求。

误区一、安全教育内容泛化,针对性不强。目前很多学校安全教育内容广,范围大。教育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与实际联系性不大,程式化过强,加上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所以对教育内容不感兴趣。学生听安全教育犹如听天书,教育效果差的同时,反而导致学生淡化了安全意识。

误区二、教育方法死板,不易儿童接受。为了抓好安全教育,往往学校都安排了安全教育课,要求各班制定了安全教育计划与制度。笔者所在的学校,还特别规定了每天班训课必须讲安全。领导也强调“安全教育”逢会必讲,安全教育随时都挂在老师们的口上。但事实上这样的教育是老师讲得欢,学生听得烦,往往是老师讲老师的,学生搞自己的,结果还是一样的。

误区三、安全教育与文化教育脱节。讲到安全,老师们都知道是学校的头等大事儿,因为大家知道,出了事,谁都说不脱。这一点,也许学生不这样认为,他们总认为自己不会出事儿。也很少有老师把安全教育与文化教育想到一块儿,似乎这是两条平行线,永远没有交点。

教导她有礼貌且沉默寡言

举止得体和沉默寡言之间有天壤之别,但是女孩子似乎都被推进了后者的范围。我们经常用“女孩是蜜糖是香料是一切美好的事物”来教导她成为一个“可人儿”。我们用各种方式教导女孩要友善、避免一切冲突、不要麻烦别人、要安于现状,这样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女孩。

但是,这样会让女孩长大后不敢在课堂上及工作会议中发言,以免被视为不淑女。她们也不敢在职场上争取更高的薪水,因为不愿意得罪潜在雇主。

她买性别色彩鲜明的玩具

在她人生的头三年只给她买粉红色的玩具,这样你的女儿可能会决定粉红色是她最喜欢的颜色,因为“那是女孩应该喜欢的”。研究表明,这并不是天生的基因倾向,而是父母及社会因素所造成的。

有一份研究中发现,31%的“女孩”玩具都强调仪容外表,其中包括塑料化妆品和洋娃娃的裙子,而针对男孩的玩具则更多鼓励创造性、探索性、竞争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都是优秀员工和领导者所需要具备的。

(一)体谅男孩的特殊表达方式

家长对男孩子的教育误区:对你不满意,或者自己的心情不好,他就摔门、砸东西、喊叫、甚至敲墙。于是你训斥他,展开一场嗓门儿的比赛。

(二)给男孩优秀的男性偶像

家长对男孩子的教育误区:男孩的世界里总是有很多女人,妈妈、姥姥、奶奶、保育员、幼儿园老师等。这些女人会给孩子最好的照顾,他还需要什么?

(三)帮助男孩表现自己的同情心

家长对男孩子的教育误区:小猫咪病了,邻家小女孩不断地抚摸着小猫咪,表现出无限的同情。儿子却冷眼旁观,表示男孩生性冷酷。

接下来看下儿童安全教育误区有哪些?

需要求教时,先找妇女或老人。这样的说法,大错特错!数据统计:在拐卖儿童的各类刑事案件中,实施主体多为妇女。恰恰因为相比男性,妇女更值得人们信任。而老人由于信息反馈能力差与自身的力不从心,无论从精力、体力或者是意愿上都不是最好的求救对象,无法快速带领孩子脱离险境。应告诉孩子,在求助时,除了直接找警察叔叔,应按照群体>个体、聚焦对象求助>散焦式求助的方式求助,获救可能性往往大得多。

1、人比人,气死人。男性朋友都都听过这句话吧。其实家长总是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相比,这是很多家长的通病,其实你把相互比较这样的枷锁给孩子,这会让孩子无法真正的幸福,会影响自己孩子的成长的。

2、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孩子令家长不满意的时候,则就会贬损、责罚孩子,其实这个时候,孩子是最需要来自父母爱的陪伴、协助和支持的,不要总是想着:你是我孩子,你要给我脸上贴金,你要让我有面子,你不能丢我的脸!然后用你自己奇多的规条和框框来束缚孩子。这样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叛逆,对于这种家长教育孩子的误区要引起重视。

3、给孩子做选择,现在很多家长都会认为自己的孩子长不大,或者是想按着自己的想法走,活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上,都会帮助孩子做选择的,其实这是不智之举,做为家长应该让孩子学会自己选择,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不要总是用自己的思维去操控孩子。

相关词条

推荐分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