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知识> 常识> 正文

酶活性影响

2019.11.03 18:05 2646

酶活性指的是有机体的生命活动表现了它内部化学反应历程的有序性,这种有序性是受多方面因素调节的,一旦破坏了这种有序性,就会导致代谢紊乱,产生疾病,甚至死亡。那么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有哪些呢?接下来佰佰安全网来详细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1.底物浓度

除选择适合的底物外,在实际应用中更多考虑的是底物浓度。由于[S]与反应速度V成双曲线关系,在酶活性测定时,要求[S]达到一定水平以保证酶活性与酶量成正比。[S]范围一般选择在10~20Km为宜,此时反应速度基本达到最大反应速度,测定的误差在可接受范围。

2.酶浓度

在反应条件一定时,酶浓度与反应速度成正比。按照中间产物学说,只有[S]>>[E]时,酶才能被底物分子饱和,反应速度才能达到最大值。因此当标本酶活力过高时,应将标本适当稀释后再加以测定。

3.温度

不同的酶最适温度可以不同,多数酶的最适温度在37~40℃,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酶活性都降低。目前,酶活性的测定温度尚未统一,但常规实验室多使用37℃。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程度通常用温度系数(Q10)表示。温度系数指温度每升高10℃,化学反应速度增加的倍数。Q10通常为l~2。由温度系数得知,温度的变化对酶活性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要求酶活性测定要在恒温条件下进行,温度波动要控制在±1℃。

4.离子强度和pH值

在最适pH时,酶的活性最强,高于或低于最适pH,酶的活性都降低,多数酶的最适pH在5~8之间。在测定酶活性时,要求缓冲液具有足够的缓冲容量,以便使pH值保持稳定。血浆或血清标本含有多种缓冲溶质,具有较强的缓冲能力。为了防止血浆或血清标本缓冲溶质对反应液酸碱度的影响,使pH不致偏离设定值,标本用量不宜过大,血浆或血清标本体积/反应液体积≤1/10为宜。

5 、辅助因子

某些金属离子和维生素类辅酶是结合酶的辅助因子,例如Zn2+是羧基肽酶的辅基,Mo6+是黄嘌呤氧化酶的辅基,NADH是不需氧脱氢酶的辅酶。这些酶离开它们的辅基或辅酶就不能表现活性,因此在酶活性测定时,就要保证辅基或辅酶的供给。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酶活性影响因素的知识,希望可以对感兴趣的您有帮助,你还想知道更多有关酶活性相关知识吗?请继续关注佰佰安全网接下来的更新吧。

( 责任编辑: 陈淼琪 )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氯化钡处理

2020.08.29

3262

高压电磁阀型号

2020.01.10

3038

不锈钢高压电磁阀

2020.01.10

2642

防静电手环原理

2020.01.10

3541

印刷废气除臭剂

2020.01.09

2131

加载更多

为您推荐

企业员工在工作时该如何预防工伤?

2017年08月29日 13:44

11373

汛期建筑施工行业安全生产风险防控提示

2023年05月29日 17:50

1795

不止变胖久坐带来的“内伤”了解下

2023年05月25日 16:03

1367

儿童上网有利也有弊,及时处理很重要

2023年01月31日 21:06

1406

网瘾很常见,及时治疗解除网瘾很有必要

2022年11月30日 15:08

2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