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泄露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频繁的推销电话与垃圾邮件让大多数人见惯不怪。不过,买卖孩子信息的行为你们见过吗?只需花3.2万元,就能买到济南市20多万条1~5岁的婴幼儿信息,可怕的是,除了孩子姓名、家长电话,这些关于孩子的信息甚至还能够精确到家庭的门牌号。
泄露与贩卖个人信息的行为令人发指,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接到各种各样的诈骗电话及邮件,令人头疼。但是对于信息泄露这种行为却无法禁止,反而愈演愈烈。人们不断被电话、短信、邮件等骚扰,甚至面临被诈骗等经济损失,些不请自来的骚扰电话、诈骗短信、电子邮件、推销广告、保险推销等令人不胜其烦。人们不禁发问:到底是谁出卖了我们的个人信息?肇事者该承担什么责任?
监管漏洞致“信息贩子”利用多种渠道获取个人信息
幼童个人信息被泄露的案例被曝较少,但是社会中公民个人信息被泄露的比比皆是。那么信息究竟是怎么泄露的呢?个人信息被泄露的渠道很多,有些是因公共部门管理不善而泄露,有些是一些部门、公司及个人为牟利而恶意泄露。由于电信运营商、券商、银行、保险公司、航空公司等企业、机构出于经营需要,逐渐积累了各自的用户或者消费者信息数据库,人们炒股、买车、买房、买保险,办理各种会员卡、银行卡,往往会被要求填写真实详尽的个人信息。尽管这些资料并不向社会公开,但事实上已被一些受利益驱动的人所利用。
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互联网搜索引擎搜索个人信息,汇集成册,并按照一定的价格出售给需要购买的人。个人信息泄露,在微信及一些电子商务平台,“电话销售交流圈”“销售行业资料群”也大量存在;那些所谓的“信息贩子”可以“按地区定制,先试用后付款”,然后,根据个人信息“含金量”的不同,价格也分为“三六九等”,每条价格从一角钱到5元钱不等;个别违规打字店、复印店利用复印、打字之便,将个人信息资料存档留底,装订成册,对外出售;还有借各种“问卷调查”之名,窃取群众个人信息,从而导致个人信息泄露。另外,超市、健身房、美容店申办各类会员卡时掌握到的用户信息,通过个别人向外出售。
个人信息频泄露揭背后的灰色利益链
在现代社会,掌握某种信息就等于掌握了某种资源,有人就利用这种资源来牟利。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新房钥匙刚拿到手,就接到装修公司的电话;孩子刚出生没几天,推销婴儿用品的人便找上门;新车手续还没办齐全,就接到推销保险的电话等等。
一些贩卖者受利益驱使。必然会驱使一些人铤而走险。济南孩童信息打包被卖,别看一条信息才卖一毛钱,但如果是20万条信息,其打包出卖所获得的利益就非常大。卖给一人或者一个单位,获得收入3万多,如果卖给10人、100人甚至更多人呢?可谓一本万利甚至是无本万利。而这次事件中家长接到的相关推销电话,多为培训机构等。这些培训机构为了揽客赚钱,无所不用其极。这种不健康的个人信息消费需求,是信息买卖存在的恶性土壤。原以为泄露个人信息是商家逐利的事情,不成想在干净的校园一样没有信息安全的净土。当孩子的个人隐私成了商业推销甚至职业犯罪的“金砖”,家长们难免要问一声:孩子被这样赤裸裸的摆在明处,他们的安全如何保障?
制定个人信息保密制度 完善相关立法才能在根源上有所保障
这次泄露信息的可怕之处,不仅在于侵犯隐私权,更为要害的是,将孩子赤裸裸地暴露在各种危险之下。如果信息为犯罪分子所利用,很可能导致绑架、拐骗、拐卖儿童等犯罪活动,对孩子人身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虽然《刑法》中明确规定了出售公民个人信息、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以及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3个罪名,《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等制度也有相关规定,但个人信息泄露仍是“家常便饭”。尤其让人不能容忍的是,幼童个人信息也被泄露。
而目前法律上并未对个人信息安全做出相关的立法,特别是呼吁多年被寄予厚望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迟迟无法出台,让个人信息买卖更加地肆无忌惮。依法打击违法之徒,堵塞信息泄露之源。在加速个人信息立法的同时,编织一张逃无可逃的法网,才是对孩子最有力的保护。
( 责任编辑: 胡玲玲 )
小编总结
孩童信息泄露被卖的行为令人愤怒,家长进一步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只有切实完善相关立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才能让家长,社会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