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校园借贷的蔓延,借贷广告频出新招,从起初的“无担保、无抵押”变为触目惊心的“拍个裸照,立等可取”。近日,有网友通过微博爆料称,有人通过一款熟人间网络借贷平台提供“裸条放款”,即进行借款时,以借款人手持身份证的裸体照片替代借条。当发生违约不还款时,放贷人以公开裸照和与借款人父母联系为手段,胁迫借款人还款。
“裸条”借贷实际上趁火打劫、霸王条款
网络贷款不必面对面地打借条,甚至根本不用调查借款人的信用情况,凭着这样的“裸条”借贷:只要你敢来,我就敢放款,瞄准一些女大学生、额度为500至5000元的有限放款在网上悄然进行。媒体披露此事,未必表明这类“裸条”借贷已大量出现、四处蔓延,但其透出的危险信号,着实不容漠视。
“裸条”借贷看似纯属双方的自觉自愿,实则是给一些涉世未深的女大学生,慢慢挖下一个“请君入瓮”的诱骗之坑。比如,某网贷平台实行实名制,贷款虽然方便,但其周利息高达30%,远远超出正规平台周息平均不超过0.5%的底线。所以,哪怕有女大学生通过这种平台第一次只借了500块钱,只要稍不留神,几番利滚利之下,很快会背负上万元的欠债,在网贷泥淖里越陷越深。
“裸条”借贷的幕后黑手,当然不可能像其吹嘘的那样,是为帮大学生“创业助学”或“解燃眉之急”等。但网上的一些声音,听闻这种咄咄怪“贷”,却好像都懒得去骂挖坑设局者的心狠手辣,反而嘲笑受骗大学生的想贷就贷。这样的议论实在不能让人接受,笔者倒想问上一句:比起一些中计被坑女大学生的不理智,难道我们就能忽视“裸条”借贷的高利贷本质?校园借贷的本质是某些第三方借贷平台,以高息的方式,通过向学生发放贷款来获利。
但是,高利息不能突破国家规定的利率上限——年利率24%,否则就是高利贷。
高利贷、利滚利等校园借贷乱象的背后,折射出监管的缺位
如果不是刻意回避,就该想到近些年来大学校园的信贷乱象,早该引起社会各界和有关部门的关切与警醒。诸多媒体报道说明,大部分家长和老师都不看好“校园信贷”。有识之士呼吁,应加强校园信贷行为的管理,给大学生发放贷款前,要先让老师和家长知情。现在大学生获取资助和扶持的正规渠道很多,如果实在要借用外来小额贷款,也要及时提醒他们按期还款,规避陷阱。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随着信贷行业的风生水起,网络贷款公司纷纷对准校园,开始在大学生群体中疯狂抢滩。而在那些“门槛低,额度高,最快1天到账!”等宣传语的蛊惑诱导下,不少思想单纯的大学生,只看到了借钱的“格外方便”,却常常忽略了网贷平台火热背后的暗藏风险。如去年10月,湖北一名大二学生为了购买苹果手机,申请网贷后拆东墙补西墙,不断贷款还债,竟欠下70多万元,最终被逼得没有办法,只能跑回老家去躲债。
网络贷款有其便利所在,但也屡屡显露出各种隐忧,特别是对校园里的大学生一族影响更甚。为此,去年6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专门就民间借贷问题出台了司法解释,规定年利率没有超过24%的,受法律保护,而那些“狮子大开口”的利息约定则不受法律保护。这么说来,前述女大学生轻信“裸条”借贷的行为,固然令人叹息,但放款者动辄以30%的周利息引人上钩,这种高利贷行径岂能不予果断查处和严厉打击。
公开裸照作要挟,更让人怀疑是对社会公德和做人底线的挑战。
值得关注的是,“裸条”借贷的高风险,不止是高利贷,恐还潜藏了事后拿女大学生裸照为要挟,逼迫其去做其他违背意愿之事的后续忧患。
稍加分析就可看出,让借款人手持身份证拍裸照,虽然是一种自愿行为,但不具有法律效力。因为,在借款人不按约还款时,以公开其裸照造成的精神压力作为迫使其还款的手段,性质上是一种担保。无论《民法通则》还是《担保法》都没有规定这种担保方式不说,合法的担保无论如何只能采取合法手段,不能采取侵害人格权、名誉权等非法手段。不法行为是没有效力的,并不能像合法行为那样产生法律效果。且不说,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裸照担保既然无效,债权人就不能合法取得持有和处分借款人裸照的权利。由于裸照直接关系权利人的人格尊严和隐私权问题,若不经权利人同意擅自传播、使用,轻者造成民事侵权,重则造成违法犯罪。虽然说,当初借款人同意放贷人拍裸照要求并“同意”违约时对方可把裸照发给父母或公开,但这样的“同意”根本就是被逼无奈,而非真实意愿。即使放贷人在给借款人最后通牒时,她们也仍然是不愿意公开其裸照的。所以,这种“同意”并不能取得同意的效力。
完善法律法规 加强监管 为校园借贷“保驾护航”
总之,对这种以极不道德手段专门侵害虽已成年但缺乏社会阅历的大学生权益现象,应当严格掌握法律规定和精神,尽可能让那些“钓鱼者”因占不到便宜而及时将其遏制住。与此同时,应进一步加强监管。尽管裸照担保与周利率30%等约定一般是私下进行的,但还是能对Q Q群、微信群等进行适当监管的。
更关键的是,不管进行借贷还是从事其他民事活动,大学生作为已经成年之人,必须考虑行为性质和后果。如果遇到严重不合理之事,应当多与老师同学和家长交流,甚至进行法律咨询、报警,不能听之任之。在裸照担保背后,也有必要反思一些大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问题。同时规范市场和民间借贷行为,监管者要负起责任。
( 责任编辑: 胡玲玲 )
小编总结
大学生应建立文明、理性、科学的消费观,拒绝过度消费、超前消费。即使真的需要贷款,也要结合自身需要,选择最恰当的借款方式。同时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在平时的教学环节中可以增加金融素养的相关课程,提高学生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