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社交媒体传播的小学教师体罚学生事件,4月9日,河南社旗县教体局发布通报称,事件属实,涉事老师已被调离教学岗位被行政记大过处分。
针对社交媒体传播的小学教师体罚学生事件,4月9日,河南社旗县教体局发布通报称,事件属实,涉事老师已被调离教学岗位被行政记大过处分。随后到学生家中看望了学生,向学生家长赔礼道歉。河南社旗县教体局发布通报称,事件属实,涉事老师已被调离教学岗位被行政记大过处分。
教师体罚学生得有度,提倡教育惩罚
虽说家长和学生理解教师体罚学生,但不表示教师由此就可以任意体罚学生,不注意力度的体罚学生。首先,体罚教育的目的和说服教育目的一样,都是为了更好的教育学生,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和认识自己的错误,让学生懂得以后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其次,体罚教育应包含爱的教育和说服教育,如果只是一味的体罚,可能不但不能教育好学生,相反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体罚教育没有任何效果。最后,最重要的教师体罚学生力度不能过大,不能触犯有关治安处罚和刑法方面的规定。
教育是不能没有惩罚的,但惩罚不是体罚,而且我们提倡的教育惩罚应该充满现代民主精神。这样的“教育惩罚”使民主精神真正深入学生心灵:学生与班主任享有一样的权利,班主任与学生具有同等的义务。在这样的机制中,学生开始尝试着自我教育与民主管理的实践,切身体验着集体与个人、民主与法制、纪律与自由、权利与义务、自尊与尊他的对立统一关系潜移默化地感受看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尊严与人格的平等。
体罚不一定能使学生成才
老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而关键在于育人,并且培育对社会有意的人。当然,单凭老师个人力量,恐怕有一定的困难,那么这就离不开学生家长的良好教育。双方共同监督,共同教育,结果那就是可想而知了。但如果其中一方出现了问题,那么问题就接踵而至,为此对孩子今后的发展也是有很大的影响。
体罚有悖于教育事业育人为本的宗旨
各种法律法规也明令禁止体罚学生,但 又始终屡禁不绝,校园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体罚不仅有悖于教育事业"育人为本"的宗旨,也有悖于为人师表"仁爱为德"的师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22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应当适应全体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学校和教师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它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第42条又规定,对体罚学生情节严重的,应视其情况给予处罚。
教师体罚学生的危害性
首先,体罚会对学生造成生理伤害。中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时期,很容易受到伤害,而这种伤害一旦产生,有时会给学生造成终身的影响。其次,体罚压抑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学生由于畏于教师的体罚,只得囿于教师规定的框框之中,“不敢多行一步路,不敢多说一句话”。这样一来,学生的智慧难以萌发,学生的聪明才智无法得到充分地发挥与发展。再次,体罚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伤害,往往是学生走下坡路的开始。有些学生由于经常受到粗暴的训斥、体罚、导致其自尊心、自信心丧失,自暴自弃,最后变成破罐子破摔的“老油条”。最后,体罚会影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容易形成其冷漠孤僻、敌视和心理闭锁等畸形变态心理。妈卡连柯说:“打骂和过分的严厉只能让儿童说谎,变成怯懦的人,同时养成儿童的残忍性”。长此以往,就会形成自卑胆小,爱撒谎的性格,有的还会在内心产生仇视社会和他人的情绪,严重的甚至出现精神问题和心理上的变态。
老师应说服教育, 让学生认识自己犯的错误
体罚教育应包含爱的教育和说服教育,如果只是一味的体罚,可能不但不能教育好学生,相反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体罚教育没有任何效果。我觉得教师体罚学生,应该先说服教育,对学生讲清道理,再体罚学生,体罚结束后继续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要让学生彻底理解和认识自己犯的错误。
( 责任编辑: 吴梦莉 )
小编总结
教育是一项长远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急功近利的行为,对待差生的转变,要通之以情,晓之以理,用爱心和真诚去感化学生。素质教育时代,我们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在我们恨铁不成钢时,要讲究教育方法,手下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