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阱重重!继“裸条借贷”曝光后,近日,广州数百名大学生被“校内公益讲座”套路下的“培训贷”所诓骗的新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陷阱重重!继“裸条借贷”曝光后,近日,广州数百名大学生被“校内公益讲座”套路下的“培训贷”所诓骗的新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有学生不断被催债机构骚扰逼债,还有学生甚至表示负债累累,“真的让人活不下去了。”那么,大学生为何会深陷“培训贷”呢?
大学生涉事太浅,缺乏基本的辨析能力
以校内公益讲座名义开始,游说学生加入职业培训班,表面上是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温情脉脉之下,却暗含着第三方贷款公司无抵押贷款。集体的推销,静悄悄的放贷,如果不是贷款公司前来催学生还贷,大概很少有大学生知道,自己早已落入对方预设的陷阱。
对于“培训贷”,有网友叹息,现在的大学生涉事太浅,缺乏基本的辨析能力,进而遭遇了骗局。类似说法或许不无道理,但将“培训贷”的原因归咎于大学生们的单纯与天真,依旧显得不那么合适。就新闻报道的事实来看,这些“培训贷”行为都有着美好的伪装,就算是换成成年人,他可能也一时无法辨析。说“培训贷”缘于大学生的单纯,如此归因显得太肤浅。
监管者“无意识”
在我看来,“培训贷”之所以显得可怕,是因在其实施过程中,竟然一路“畅通无阻”。无论是在学校开展公益的讲座,吸引学生参加一对一免费的职业测试,还是之后开展明显不符合法规的贷款行为,在整个过程中,无论是大学、工商部门,还是金融监管部门,都普遍表示出了一种“无意识”。大学管理者没有审查讲座的性质,工商部门没有对培训公司的违法行为加以干预,金融监管部门也显得后知后觉。当所有监管者都“无意识”,“培训贷”因此而形成。
换句话说,和肆虐的“培训贷”相对应的,依旧是监管空白。这在大学生裸贷事件出来后,就有专家指出,借贷者唯利是图、不择手段,相关管理方审核不严、监管责任不明,互联网金融消费市场立法缺失,加之大学生金融风险意识匮乏等多重因素,共同导致“裸贷”“裸条”这些恶果。回到“培训贷”的事件中,谁又能不说,酿成今日情形的,依旧是那些相似的因素。
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养辨别能力
高校本身应该是开放的,因此各类校外机构和个人的讲座能够增强学生多元化的观念。而之所以屡屡出现学生深陷校园贷的案例,与学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失不无关系,没有告诉学生怎样去识别外部信息,对信息进行准确、理性、客观的判断,结果就导致学生容易受骗上当。
面对诸多的校园贷乱象,教育部与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高校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和实时预警机制,同时,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应对处置机制。除了金融机构加强监管和规范之外,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至关重要。
首先,银监部门起到监管作用,严厉治理这种具有高利贷性质和违法性质的校园贷;同时,要规范校园贷,出台有关针对在校大学生的征信和放款规定;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理财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多方入手,遏制校园贷乱象。
( 责任编辑: 吴梦莉 )
小编总结
近年来,校园贷一直是问题贷款的重灾区,解决诸如裸贷、培训贷等校园信贷乱象的根源在于从监管这些牵连的金融机构做起。但就目前来看,想要短时间内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貌似有点困难。另外,培养学生鉴别金融陷阱的能力也是亟待解决的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