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菌是生在野外的一种菌类,味道极美,富含维生素较多,但是食用过多或食用不当会导致中毒,野生菌食物中毒的表现以及野生菌的其他知识,我们的小编在文中为您介绍。
野生菌味道鲜美,含有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粗纤维、多种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食用菌类,对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有很多帮助。但是经常或过多食用野生菌却潜藏着中毒的危险。对于野生菌中毒的常识大家还是比较模糊,接下来还是让我们的小编和您一起了解一下野生菌中毒的一些知识点。
一、野生菌食物中毒有哪些表现?
1、胃肠型:恶心、呕吐、腹痛、剧烈腹泻,严重者可伴有消化道出血;
2、神经精神型:除了胃肠炎表现外,还有精神兴奋、精神错乱和精神抑郁等症状。
3、溶血型:进食毒菌6至12小时后,除了胃肠炎型变现外,还有贫血、肝肿大等症状,如鹿花菌就可能引起此类症状,但其所含毒素加热到100摄氏度就可被破坏。
4、多脏器损伤型:在进食毒菌10至30小时后,先有胃肠炎型表现,然后出现肝、脑、心、肾等多脏器损害的情况,以肝脏损害最为严重,部分患者还伴有精神症状。
二、食用野生菌中毒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1、误食有毒菌类。有关部门曾作过统计,常见的野生菌有上百种,但能食用的菌子只有三四十种。比如有一种极像青头菌的有毒菌,就常混杂在能食用的青头菌中,让采菌人毫无察觉地将其采回来,人如果吃了,悲剧自然就不可避免地发生。
2、加工环节出现失误。如果没有弄熟或者炒菌的锅铲沾上了没有炒熟的菌子,谁吃到这些菌子,就可能发生中毒。
3、一些野生菌虽属无毒菌类,但是,如果其所生长的地方发生了污染,或者地层下含有磷之类有毒的矿物。误食这种地方采来的菌子,很容易导致中毒。
三、如何辨别有毒野生菌?
一般来说,毒菌的颜色比较鲜艳,有疣,毒菌的帽子上会有疙瘩,还有的有红斑、沟托、沟裂,有的菌子上有菌托、菌环,一般的毒菌摘断以后会有浆汁流出来,味道刺鼻。毒菌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识别:
1、观外形。一般毒菌的颜色较可食用菌鲜艳,菌伞上多呈红紫、黄色或杂色斑点,柄上有环和托。
2、闻气味。毒菌往往有辛辣、恶臭及苦味,可食菌则有菌固有的香味,无异味。
3、变色试验。用葱白在菌盖上擦一下,如果葱白变成青褐色,证明有毒,反之则无毒。毒菌煮熟后遇上银器往往变黑色,遇蒜丁变蓝色或褐色。
4、牛奶试验。将少量新鲜牛奶洒在菌表面,如果牛奶在其表面上发生结块现象,则可能有毒。
四、吃野生菌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采自己不熟悉的菌类,尤其是颜色鲜艳的菌子。食用野生菌不要杂,最好每次食用一种野生菌。
2、采来的野生菌不要全放在一起炒,因为种类不同的野生菌混炒容易发生化学反应,没毒的菌子也变成有毒的了。加工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像食用牛肝菌,最好的办法就是先煮熟一下,把毒性减低,以减少中毒发生的可能性。
3、去市场买菌时,最好买曾吃过的,没发生任何危险的菌子,买来后应炒熟炒透后再吃。
4、吃菌时不要喝酒。有的野生菌虽然无毒,但含有的某些成分会与酒中所含的乙醇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毒素引起中毒,因此,食用野生菌时最好不要饮酒。
5、吃完菌后如感不适,有恶心、头晕、呕吐、看东西不明或幻视、幻听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治疗,万一来不及就医,应立即采用简易的方法和容易找到的药物,进行催吐、洗胃、导泻或灌肠等处理,尽快排除体内尚未被吸收的残菌或减缓有毒物质的吸收,从而减轻中毒程度,防止病情加重。经过这些处理后,还要尽快转送医院诊治。
大多数人们识别野生菌的能力有限,很容易发生误食野生菌中毒事件,根据以上对野生菌中毒知识的描述,希望大家能对野生菌中毒事件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建议您重视一下食品中毒安全知识,只有对食品安全知识有了一定的概念,才不会危及您及家人的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遇到问题及时与我们沟通,更多食品百科尽在我们佰佰安全网。
( 责任编辑: 何显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