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家居的发展,一种基于云平台的智能控制解决方案应运而生。然而,有了云平台以后,上传或下载资料总想着设置哪些是可共享,哪些不可共享,但一旦弄混,带来的结果就可能是灾难性的。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智能家居:我们手持各种手机、pad、PC终端,哪些终端可以控制哪些电器,各种授权、密码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负担,并且一旦弄混了终端,会不会出现“我都不知道是谁把家里的炉灶点燃了”的状况?如果自己明明在家,突然发现大门被别人控制自动打开了,你的心情又将如何?
据悉,不管是通过微博发送私信,或是在下载的APP上控制空调打开、电饭煲煮饭,还是家庭安防的自动监控、远程操作,对于使用者来说,“安全”和“隐私”始终是最重要的价值,而似乎无所不能的黑客使得越是对技术熟悉、感兴趣的“发烧友”越不敢轻易尝试这种被技术深度植入的“智能家居”。
业内专家认为,与“时尚化”的目标相比,无论是空调、冰箱、洗衣机甚至照明设备,让它们智能化的终极目标核心其实是用户体验:智能设备熟悉你的起居时间、饮食习惯和舒适的温度、光线,而不是让你去熟悉它们的操作方式,将家电接入互联网,进行简单的远程操控。真正的智能家居应该具有学习能力,让机器逐渐理解人类的语言、表达方式。
谨慎对待明智 杞人忧天无知
智能家居给我们带来的方便快捷甚至逼格有目共睹,打破了牢固的传统思维。但随着互联网时代发展,智能家居用品越来越机密的与互联网联系起来,大量用户数据存储在云端,而这些数据的安全,使用者的隐私安全也被提上了议论日程。
去年,一个斯诺登案的爆出着实令智能家居行业大受打击,人们指责智能家居泄露使用者隐私,不安全的声音越来越高,加上国内电话号码泄露,垃圾短信满天飞,电脑黑客盗号入侵网站等诸多案例,都让人们对智能家居行业难以信任。这种担忧是有必要的,但因噎废食却万万不可,其实斯诺登们离我们还远着呢。
认为斯诺登无处不在未免杞人忧天
首先,智能家居的最重要用户就是普通百姓。想象一下,谁会对隔壁家邻居的冰箱里面有什么感兴趣?还要黑进邻居家看看?谁会认为大半夜把陌生人家的电视打开很有趣?智能家居并非只有一层遮羞布防护,要破解这些保护系统也需要破解者付出相当的功夫而且对技术要求很高,既然有很高的技术,为何不去盗窃银行或黑入政府机关反而去骚扰毫无益处的百姓呢?这种犯罪者想必极少存在。
随着智能家居云端技术的发展,新的防护措施和加密技术将被研发应用,例如物联网云智能锁通过人脸识别、指纹识别、密码识别、无线门磁传感、报警提醒、黑客防火墙等多种技术来保障安全,其安全性远超普通门禁。当然如果你坚持认为黑客同样可以破译,我猜你只是基于“世上没有不破的盾”这一圆滑的理论,如果有人能实际操作出来,他完全不需要费这么大劲儿去偷你家的电视机,国安局的高薪工作等着他呢。如果他真一心要偷,只能说神仙难救神仙难救呀,你就从了他吧。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就是智能家居使用者本身的问题,几年前的“陈老师艳照门”,就算把数据都存在计算器里,该暴露的也一样会暴露;平时行的正坐得直也自然不怕什么鬼叫门,一些人总是害怕自己的“小秘密”被揭穿会出大事,这点我觉得大可放心,毕竟只有国安局和反腐工作组才对这些感兴趣。
( 责任编辑: 罗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