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事故从来都不是天灾,而只可能是人祸。
3月31日上午7时12分,位于江苏省昆山市综保区的汉鼎精密金属有限公司加工中心车间,传出了一声巨响。导致这声巨响的原因,是涉事公司存放废金属的一个集装箱发生了燃爆,瞬间摧毁了距离集装箱较近的生产区域,截至当天下午,至少已有7人死亡,1人重伤,4人轻伤。
不久之前,发生在江苏盐城的另一起爆炸事故,依然令人记忆犹新。如今,昆山市又发生了这样一起严重的安全生产事故,无疑令人心痛,更令人不安。面对这样一起工业生产过程之中发生的恶性事故,有关各方都必须正视一个现实:安全生产事故从来都不是天灾,而只可能是人祸。
每一起安全生产事故背后,都必然存在着某些本应被排除,却未能被排除的安全隐患,因此,也必然有人要为此承担责任。人命关天的大事,绝对容不下半点含糊与轻视,有关部门对此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只有坚决问责追责,让理应为这起事故负责的人付出代价,才能让社会大众满意。
作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江苏省既是工业强省,在安全管理方面也较有经验。因此,江苏理应成为一杆安全生产的标杆,而不应成为人们心目中事故频发之地。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如此严重的事故,当地必须坚决调查追责,对相关责任人给予严肃处理,同时深刻反思管理方面的漏洞,如此才能令公众放心,保障好当地的工业发展前景。
当然,事故的发生,从来都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安全隐患堆积到一定程度,便会诱发事故,但反过来说,没有发生事故,并不意味着安全隐患就不存在。因此,每一场事故的发生,对所有地方的工业生产单位而言,都是一次警示。
一家企业理应在平时就提高对安全问题的警惕,积极排查安全隐患,让问题在造成恶果之前消失,而不是像某些此前劣迹斑斑的企业那样,总是抱着侥幸心理想方设法“糊弄”安监人员,直到事故发生之后才追悔莫及。
当下,中国仍处在发展的关键阶段,制造业的升级和转型,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课题。只顾效益、轻视安全的粗放式工业模式无法满足中国社会发展的需求,与此同时,因噎废食,推行去工业化同样不可取。在这种情况下,要寻求一条平衡发展的道路,安全生产是我们必须要过,而且必须过好的一关。
如何减少爆炸冲击波对人体的伤害
8月12日的天津塘沽港之夜,无人能眠。国家地震台网清晰记录到天津港瑞海危险品物流仓库发生的两次爆炸,第二次爆炸近震震级ML约达2.9级,相当于21吨TNT。专家发现,在爆炸事故中很多伤者都是由于爆炸时被气浪推起来又摔到地上造成伤亡。下面,佰佰安全网小编就以问答的方式为您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减少爆炸冲击波伤害的安全常识。
专家发现,在爆炸事故中很多伤者都是由于爆炸时被气浪推起来又摔到地上造成伤亡。爆炸冲击波短时间内形成巨大的能量,产生高速高压,使建筑坍塌受损、使人体断肢分离——这就是冲击波伤。下面,佰佰安全网小编就以问答的方式为您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减少爆炸冲击波伤害的安全常识。
一、张口和防烟防毒不会矛盾吗?
答:不矛盾,超音速冲击波远比有毒物质传播速度快,待冲击波过后再闭口即可。相信我冲击波你一定可以感受到,所以不必担心不知道冲击波过没过去的问题。
二、为什么是张口呢?捂住耳朵不行吗?
答:可以,由于正确卧倒姿势已经起到了保护耳朵的作用(见下文),所以不需要可以用手捂耳朵。
三、朝盛行风向相反,是指逆风吗?
答:举个例子风向东边吹,你往西边跑。
四、是否需要弄破水疱?
答:弄破水疱仅限于化学灼伤时;因为化学灼伤产生的水疱内含有化学烧伤物,应当弄破水疱,冲洗掉内含物,以终止烧伤进程。
五、还有如果是爆炸的同时就要趴下避免冲击波的伤害,那么要如何同时做到屏住呼吸呢!?
答:亲你自己在家试一下,完全可以做到。
六、胸口不靠地是相当于做平板支撑吗
当得知爆炸物即将爆炸时,正确的卧倒姿势应该为:
1、立即就地卧倒。卧倒方向:应背朝爆炸物方向卧倒(未经过培训的人员,一听有爆炸物要爆炸,往往非常慌乱,倒地的动作、方向五花八门,培训时证明正是这样,需要反复训练几次才行);
2、卧倒时胸部、头部不要贴在地面上,因为爆炸时强烈的冲击波会使地面发生强烈的振动,从而严重伤害心脏,留下内伤,甚至使人立刻丧命。或许弹片等飞来的东西没有打着你,你却被震死了。正确的做法是用肘部接触地面,双手抱头,保持头胸部到地面有一个小小的空隙;
3、双手抱头时,要让左手在上,右手在下,让左手护着右手。因为一般人的右手作用大,尽量不要伤了右手(左撇子可能正相反);
4、双手抱头时,要闭眼、张口、顺带用肘部夹压住耳朵,使耳膜所受的伤害最小;
七、水下爆炸更易受伤吗?
答:水下爆炸会增加冲击波强度,这是因为水是不易被压缩的,冲击波传导越快,能量丢失越慢。因此,水下爆炸的致死半径是空气中的三倍。相同距离下,损伤更加严重。
佰佰安全网提醒:避免安全生产事故,各部门要加强联动,严守安全底线,确保各项安全监管举措落到实处,隐患排查彻底,加强员工安全意识培训,杜绝安全生产隐患。下面请看以下佰佰安全网为您带来的安全科普知识,希望对您的生活有所帮助。
( 责任编辑: 武伟伟 )
{{lastUpdateTimestr}}
{{/logo}} {{^logo}}{{lastUpdateTimestr}}
{{/logo}}{{visit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