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的发展,轨道交通、地下管网令城市千疮百孔,路面塌陷安全事故频发,面对这样的事件,当地主管部门似乎早已麻木,到现在连事故发生的原因也懒得调查公布,就像今天的哈尔滨。
事件回顾:
8月22日17时40分,哈市道里区顾乡大街112-1号门前的公交站台人行道突然塌陷,4名等车市民坠入坑里,被附近的市民救出,送往医院救治。
事故发生后,哈市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赶赴现场处置,警方在塌陷路段100余米的地方拉起警戒线。塌陷的大坑约3米深,新型三角形的公交站牌掉入坑里。
据附近一家手机店的工作人员介绍,当时听到一声巨响,出来看见人行道已经塌陷,坑里有一女两男,还有一名女子骑在坑的边缘一个塑料管线上。手机店的10多名员工和附近市民将4人救出,送到哈医大一院群力分院。
45岁的汲风琴当时正在等201路公交车,当时感觉脚底有震动,还没等跑就掉进去了,她的左腿受轻伤。伤者冯文超左脚被砸肿胀,左手臂划伤。于洪洋左小腿肿胀,右面肩部擦伤。马潇屿只是腿部被砸伤。
2012年哈尔滨曾经9天7起路面坍塌:
201“步步惊心”剧情:
9日早,哈尔滨市南岗区铁路街与上方街交口人行道上,惊现长3米、宽2米的大坑。
12日23时许,哈尔滨市南岗区工程师街35—1号门前人行道突然塌陷,一辆轿车的两个前轮陷入坑中,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14日14时45分,哈尔滨市南岗区邮政街62—2号人行道与马路连接处,出现了一处塌陷,洞口长约2米、宽约1米,但地下空洞很大。
14日,南岗区辽阳街90号发生路面塌陷,4人坠入路面塌陷处,2死2伤。
16日下午,哈尔滨市南岗区燎原街与大直街交叉口出现一处塌陷,惊现3.3米深空洞。
17日,哈市东直路与红旗大街交口路段出现地面下沉、塌陷、裂纹的情况
17日早5时,道里区机场路康家路段路面塌陷,导致一辆罐车侧翻。
9天时间,7起坍塌事故,2死2伤,2车坠坑。地面塌陷如此频繁,有人恐慌,说这是2012的前兆。笑话,2012前兆只在哈尔滨上演?观乎整个“剧情”,路面的豆腐渣工程、维修的不及时、安全监管的不到位、路基被挖空、管理者不作为,才演绎了接连不断的“步步惊心”。
有媒体也对哈尔滨频频路面塌陷的原因做了总结。
原因1:地下箱涵垮塌
通常地下水道都会建筑箱涵(指的是洞身以钢筋混凝土箱形管节修建的涵洞)进行覆盖,然后才会在箱涵上面填土铺路搞建设。2011年,龙岗以及坪山曾多次发生箱涵老化塌陷,导致地面塌陷的事故。
2011年6月16日8点许,龙岗区坂田街道雅园路一处路面塌方。当地街道办表示,此处路面塌方系地下箱涵垮塌所致。该箱涵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由当时坂田村集体所建。因当时条件所限,该箱涵的建设标准低,历经20年运行和雨水冲刷,该箱涵已严重受损。近期恶劣天气加速了险情出现。
又如,2011年7月6日7时许,龙岗区深惠路一处路段突然塌陷,造成一个深约3米、面积近20平方米的大坑。施工方称该次塌方位于原深惠路保留利用的既有过水涵洞处,是老涵洞侧墙发生垮塌导致整段涵洞倒塌,涵内水流将路基内填土冲刷带走,形成巨大空洞。一辆装满钢板的货车通过时,路面塌陷露出空洞。
原因2:工程施工问题
工程施工造成的地陷事故,最近一次是今年3月27日的景洲大厦地陷。根据市住建局通报,塌陷是因为旁边工地施工深挖基坑,支护不力。当暴雨来临时,边坡发生变形,导致地下水管爆裂,加剧变形,导致垮塌,导致一名保安人员身亡。
又如,2011年,梅林的中康花园因下方广深港高铁施工发生至少五次塌陷。好在事发地位于小区内的一片空地,没有造成人员伤亡。施工方事后解释,该地为回填土区域,土层较松,地下挖空后导致塌陷。
此外,深圳地铁施工也多次导致小区以及深南大道等主干道出现塌陷,除了危及市民安全之外,亦出现多次施工人员被埋,导致人员死亡。
原因3:地下管道爆裂
上述事件多是施工工艺或赶工期等人为原因,通过整治就能解决,而且能够有效避免。相比之下,地下管道爆裂导致的地陷,则难以被察觉,往往事发之后才会被发现。
例如,2009年4月17日,罗湖区东门南路向西新村口一处报刊亭四周地面突然塌陷,报刊亭、档主母女二人和一位正在打电话的顾客一起垂直下沉到充满积水的坑中,所幸被路人迅速救出,并无大碍。据水务公司抢修人员介绍,初步怀疑因供水管道年久老化,爆裂后冲刷地面以下的泥土,导致报亭路面成中空状态而突然下沉。
是啊,一个城市,9天时间发生7起路面塌陷,安全事故原因呢?无外乎那几种,说多了,自然也就懒的解释了了。希望这只是佰佰小编的个人推断,要不然,这种麻痹态度,比路面塌陷更严重,如果真被小编说中,那塌陷的也许就不是路面了,是整个哈尔滨市民的心,人心散了……
百姓关心的,就是本安全网关注的,与百姓日常生活相关的生活常识、安全常识都可以在这里找寻。
( 责任编辑: 武伟伟 )
{{lastUpdateTimestr}}
{{/logo}} {{^logo}}{{lastUpdateTimestr}}
{{/logo}}{{visit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