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要闻> 正文

试看互联网如何移植“双系统”传统电影偷票方式

2015.08.28 15:16 2521

互联网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它的影响力无处不在,它不具备鉴别能力,互联网正在成为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现实有的互联网都有,当然电影售票平台也不例外。

据相关部门统计,7月份全国总票房便高达54.9亿元,成为中国电影史上首个单月突破50亿元的月份。《捉妖记》、《煎饼侠》等也打破诸多国产电影票房记录。

电影票房火爆背后,离不开各大在线电影售票平台的崛起和贡献。互联网公司的持续高额补贴、便捷的购票方式、强大的宣发支持等,都是助推票房大热的重要因素。不过,另一方面,因为缺乏权威机构透明公开的数据,在线票务平台成为了院线偷瞒票房的新根据地,而随着互联网对于传统行业的渗透,一些原本存在于传统影院的现象开始出现在在线票务行业,传统影院偷票房的“双系统”手段也被搬到了互联网。

互联网成偷瞒票房新根据地

风头正劲的猫眼电影7月公布的一项数据引发行业巨大争议。官方称,猫眼电影单月交易额达22亿,此言一出随即激起业界的强烈反应。

分析人士称,已知7月全国电影总票房54.9亿元,虽然未能获取具体在线平台占比情况,但如果按照上半年44.6%的比例计算,7月在线票务平台票房应该在25亿元左右。如果如猫眼所说,其一家票房达到22亿元,就意味着微信电影票、格瓦拉、淘宝、时光网等的票房之和仅为3亿元左右。

微影总裁林宁便在微博表示,7月微影(微信电影票)在万达院线的占比为38%。万达院线7月经营简报显示,万达院线7月票房为7.5亿元,也就是说微影在万达院线上的票房就已经达到2.85亿元。

在业界一片声讨质疑中,猫眼官方曾对外解释称,22亿交易额不等于纯票房贡献,还有电影票服务费、票面费以及参与电影营销等的所得。至于票房所得在22亿中的占比,官方并未透露。

而腾讯科技搜索了目前主要的权威票房公布点后发现,均没有网络票务相关的详细数据,更难以找到细分到每个售票平台的数据。

显然,如果官方能实时发布详尽的权威票房数据,无疑将遏制网络平台电影票数据混乱的现象。

猫眼“22亿事件”最后不了了之,目前依然无法定论这22亿中票房有多少,但业界舆论的集体爆发也引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在线售票的网络票房究竟如何计算?又如何能判断网络院线的数据是否真实?

一位在线票务从业者向腾讯科技解释了网络票房的统计方式:一张保底售价25元的电影票,无论最终卖到观众手里是多少钱,电影院也固定要拿走约12元分成,在没有任何约定的情况下,片方要拿走约8元的分成;如果观众在在线售票平台上以9.9元购买到电影票,那么剩下的14.1元则由在线售票平台来补贴。

而该观众贡献的票房是按原价全价计算的25元统计,并非是9.9元。“有的售票方会在打印出来的电影票上面写清楚服务费,一般3元左右,这部分是不计入票房的。”上述人士表示。

这样的票房模式让在线票务成为了“偷票房”的新根据地。

“偷票房”,顾名思义,就是把某部影片的票房所得“偷”走,或转移到其他影片上,或揣进影院自己腰包里——前者往往是发行方与放映方相互串通,共同牟利;后者则是放映方私自出售不与发行方进行收益分成的电影票,独享其成。

据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7月27日公布的违规电影院名单显示,江西两家电影院违规使用双系统售票,偷漏瞒报电影票房收入,同时,另外一种瞒报电影票房的方式也浮出水面。

所属广东大地电影院线有限公司的湖北仙桃中百影城,就在放映多部影片期间,不正当使用电脑售票系统,利用系统“订座”方式售票,所得票房收入未录入电脑售票系统,截留票款。

此前有网友晒出票根,其提前订了两张《大圣归来》的连座位观影票,出票后其中一张却印的是《小时代4》。

这很有可能就是把传统影院偷票房的“双系统”手段搬到了互联网上:记账一个系统,报账一个系统。

据腾讯科技了解,利用网络售票“偷票房”的手段还有“捆绑销售套餐”。例如某影院饮料卖10元,爆米花10元,在网络票务平台上,便有“电影+饮料+爆米花60元”的促销。

按这个促销方案,电影票定价应该是40元。但实际出票时,影院却很有可能按照跟片方约定的最低价,比如30元出票,把电影票的价格摊到饮料和爆米花里面。那这里相差的10元利润就成了影院独吞的部分。

上述种种偷票房行为,最终伤害的是多方利益。对此,官方也出台了相关规定,如《关于做好电子商务售票工作的通知》和《电影票务营销销售规范》,强调所有电子商务售票凭证的兑换设备,须符合技术要求,必须与影院计算机售票系统相联;还明确提到电子商务售票的促销活动,应以公平为原则,避免恶意竞争。

当然,业界呼声最高还是期待专资办等官方权威机构能及时、多维度地公布数据。

发力电影宣发及衍生品市场

对于在线票务平台而言,大部分都是亏损运营,补贴卖票方式一度引发传统电影行业的指责,被认为是扰乱电影定价体系。

在线票务平台开始向电影宣发、衍生品等产业链相关环节发力,帮助影片进一步提高影响力,也为了打造新的收入来源。

在线票务平台的收入来源很简单:售票服务费。一般情况下票务平台会向消费者收取3元左右的服务费。而现实是,仅靠服务费是难以维系在线票务平台生存的。

目前,国内售票系统非常复杂,票房统计方面主要由火凤凰、满天星等售票系统在负责。作为电影在线售票的服务商,需要进入售票系统,与这些专业公司合作,并缴纳一定的服务费。

据业内人士透露,3元服务费中的1元是要缴纳给这些合作公司的;再加上给购票用户发送的信息提示费用,3元服务费中的固定成本高达2.62元。而在线票务的成本还包括硬件设备和人力成本。

一台取票终端机的造价在2万元左右,期间还会涉及到日常维护的费用,使用寿命仅为三年左右,这些费用都需要由平台自行承担。

所以即便是不计算补贴价格战的情况下,在线票务平台也很难盈利。

盈利压力之下,开拓相关业务成了必然趋势。目前众多在线票务平台正在往产业链上下游拓展,往上游主要是参与电影的制作、发行,往下游则是进入衍生品市场。

发力电影宣发能带来的直接收入就是宣发费用,而参与电影的联合出品,还可通过票房分成获得收益。微影时代联合出品《大圣归来》,大众点评联合出品《一步之遥》,美团猫眼联合出品《心花路放》等等都是成功的案例。

同时,各平台开始积极试水衍生品市场。今年年初,时光网衍生品商城上线,角色人偶生产商HotToys成为时光网的战略合作方;此外,微信电影票公开表示将和迪士尼电商品牌合作推出周边产品;阿里巴巴则将集合淘宝电影、天猫搭建电影衍生品平台;美团猫眼也在近期推出了电影衍生产品商城。

百姓关心的,就是本安全网关注的,与百姓日常生活相关的生活常识、安全常识都可以在这里找寻。

( 责任编辑: 武伟伟 )

展开剩余全文 收起剩余全文
分享到

相关推荐

试看互联网如何移植“双系统”传统电影偷票方式

2015.08.28

1927

互联网金融约束或迎来动态平衡监管

2015.05.25

2744

P2P监管时代来临,三个问题需要思考

2015.09.02

1360

P2P为宣传傍上银监会 投资者需谨慎

2015.05.27

1156

猴年影市火爆起步 6天30亿成就史上最强春节档

2016.02.15

1219

加载更多

最新资讯

江西一家三口被撞亡案”开庭,被告廖某宇当庭鞠躬致歉,死者家属不接受
2025.04.16 816
太痛心了,四川一儿童小区内被碾压身亡!
2025.04.16 862
贵州7岁男孩遭3只大型犬撕咬!仅收到5万赔偿
2025.04.14 586
“天屎之路”引起巨大争论:该迁走还是再忍忍?
2025.04.14 672
太狠了!20分钟涨了近150元,酒店“瞬间涨价”引质疑
2025.04.07 1020

热门排行

不得随意禁止外地群众返乡过年!

2022.01.29

8745

美国解除中国学生赴美限制 家长们喜忧参半 敢不敢放儿去?

2021.04.30

31412

女子举报公务员丈夫出轨公款消费 纪委避而不谈

2021.12.30

15805

重磅!三孩政策来了!网友“炸锅”!敢不敢生?

2021.05.31

29474

浙江男子卖掉亲生儿子后带现妻游山玩水?你怎么看?

2021.04.30

28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