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要闻> 正文

浅析女大学生失联背后的社会因素

2014.12.22 12:00 2420


摘要:女大学生失联遇害事件频发,引发各界关注,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8月至9月,19起年轻女子失联案件中,五成被害人为在校大学生。本文主要针对此类事件发生所存在的原因进行简单分析,并对此探讨一些个人看法。

关键词:社会;自我保护;女大学生;原因分析

女大学生的社会特征是涉世未深,容易轻信他人,有高学历但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故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不能及时作出反应。而罪犯抓住了这些性格特点,屡屡得手,令人扼腕。下面是我们对于此类事件的收集,以及展开的讨论。

一、事件回顾

2014年8月9日,20岁的女大学生高渝在重庆“搭错车”不幸遇害;

2014年8月19日,重庆16岁的初中毕业生在晋江见男网友失去联系;

2014年8月21日,22岁的女大学生小金在济南被黑车司机绑架、囚禁4天,并惨遭殴打、性虐;

2014年8月21日,湖北安陆23岁凡莎莎在苏州准备乘动车回家,随即失联,过后在郊区发现确认死亡;

2014年8月27日,16岁的湖南常德少女陈红秀为脱离父母管控,失联,后被找到;

2014年8月28日,江苏吴江19岁女大学生高秋曦失联半个月后确认遭抢劫并遇害;

2014年8月28日,沈阳市辽中县18岁女生田雨苗返校失踪11天,疑被控制;

2014年8月29日,四川自贡女孩徐梦娜去西安找干爹创业,失联20天;

2014年8月29日,浙江15岁女生外出见网友失联1个月;

2014年8月30日,山东农业大学大四女学生林方冠做暑期工失联;

2014年9月2日,22岁的张琳琳携1.5万元学费前往河南大学报到,遭强奸未遂后被杀;

2014年9月5日,四川师范大学曾丽君赴云南旅游后被确认失联;

2014年9月11日,齐鲁工业大学三位女大学生携带4万元学费失踪;

2014年9月13日,22岁东北的大三学生在山东被囚禁,沦为性奴,已获救。

二、分析存在原因

2.1 媒体

某舆情监测数据显示,8月17~29日,女学生失联遇害事件的舆情声量达54903条,话题热度居高不下。

网友对此话题的观点大致分为四类:强调安全教育的缺失;责备女生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表示黑车泛滥,呼吁加强法制监管;认为罪犯应受到严厉惩戒。其中认为女生自我保护意识不够强的较为普遍。

从媒体的角度来说,大众媒体多倾向于批评女生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某媒体在2014年8月27日发布的名为“女大学生单身外出为何屡遭侵害?”的文章中提到,专家认为女大学生缺乏警觉意识导致此类案件层出不穷。将此类事件的原因简单归咎于涉世未深的弱势群体,忽略其他因素的讨论是否是对受害人的一种二次伤害?伤害案件的发生涉及犯案人、受害者、社会环境等多方因素,仅有被害人倾向并不能直接导致罪案的发生。

多年来的大众媒体报道将女大学生的形象构建为受难形象,而议题也多集中在“身体”方面,且女大学生形象特征与报道议题的交叉分析结果表明,“身体”方面的报道多体现其受难形象。事实上,女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媒体所规划的特定形象:生理和心理均处于弱势地位,受难形象突出,负面议题来源多样,正面议题单一。新闻作为一种以倾向性解读为主的文本,其“真实,可信”的预设对受众有极大影响,而女大学生当前这种被大众媒体广泛传播的形象定位并没有客观还原真实的女大学生形象,受众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此种有失偏颇的观点,当其在涉及女大学生的话题中运用此种构架时,极易做出不客观的评判。大众媒体以其对传播观点的维护与巩固的特性加强了女大学生的被害人倾向,以受众对其的认同性增强了对有隐性犯罪意识的人的暗示。

大众传媒反映了社会的价值取向与意识形态,同时媒介传播本身也参与了社会性别的建构过程。大众媒体对于女大学生的报道反复强调其女性的生理特征,有意弱化其正面的学生身份,强化了性别成见,对父权社会中的女性从属地位予以极大肯定,使得在现实环境和媒介构建的“拟态环境”两方面使女性附属男性的地位合理化,加剧了对性别权力不平等结构的认同,不利于女性人权的恢复。

媒体对于此次话题的报道激起了民众的恐慌情绪,引起了“多米诺效应”,造成一种恐慌气氛,引起社会的不安定,有过度传播负能量的倾向,网上铺天盖地的女生失联的消息后多被证明是过度敏感。事实上大众媒体是否有引起跟风犯罪的嫌疑,值得考虑。犯罪分子有隐形反社会倾向在媒体大肆渲染下滋生暗长,在遇到合适契机下一次性爆发,那么媒体是否应该注意宣传力度及影响,担负起正确反映及引导社会价值取向。媒体报道应更加的客观谨慎,只顾寻求噱头哗众取宠的行为的负面影响可见一斑。

2.2 文化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中国更倾向于“堵”的态度。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2次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其中青少年比例并不算小。为肃清互联网上的淫秽色情文化,中国基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严打。从成果上来看,百度上色情网站的数量大幅降低,快播被禁,一些电子版书籍里的敏感词组被屏蔽。但是通过实地采访,我们发现,在18岁左右的男性青少年中,对日本女优的了解程度大大超过了我们的想象。为净化网络环境,文明上网而肃清了这些淫秽色情。但这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是不是性文化的落后与自闭?我们肃清是为了保护青少年,为树立他们健康的新观念,那么对于成年人来说,在最多资源的互联网上都没有了任何一个发泄的途径,会不会又恢复到最原始的盗版黄碟上?“堵”远没有“疏”来得轻易和有效果。存在即合理,我们应该正确认识性文化的存在模式,不能一味地严词拒绝,适合正确地引导、采取合理的措施去解决,不能以直接否定全局的方式来否定此类文化存在的意义。中国大陆没有电影分级的制度,一旦有超过广电总局的要求的电影片段都要进行修改和剪辑,在不影响其剧情的情况下,这样残缺的电影更多失去的是其背后所富含的深意,缺失的是某些画面下带来的人物的精神冲突和角力,这样给观众呈现出来的效果绝不是一开始的导演所想要的艺术效果了。这就像我们缺失的性文化一般,在社会文化组成里,它也应该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3 人权

从人权的角度来说,女性自古以来就受到压迫。前年大热的《甄嬛传》主要也是妃子之间为荣宠不衰依附男人而互相攻讦。“现实中存在的男女不平等现象,其根源不是社会制度的问题,而是轻视妇女、歧视妇女的性别文化造成的。”(摘自当代中国女性发展研究,杨凤著,人民出版社,2007年八月第一版)自父系氏族以来,由于私有制和生产力的问题,女性地位一再降低,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更加像一个附属品。实质上,妇女解放多年也有残留,并不全面。裹小脚不再出现其实只是表面现象。

为什么女性容易受害,首先是出于本身的力量不足,难以抵抗外界带来的强大的干扰力;其次也有外界一直以来的看法,就是女性为弱且地位也不高,朝弱势群体下手得手的可能性更大,罪犯心里的愧疚感不强烈。从案例中看,这些女大学生涉世未深、阳光烂漫,符合弱势群体的特征,而罪犯多为中年男子,在社会上浸淫已久,本身也不得志或者有犯罪前科,收入也只是处在中低等水平,自己深感压力,在这群人中间一部分有着隐晦的报复社会的极端思想,但对于他们来说,做出太过于爆炸性的事情又有危险,更加挑战了他们的思想底线,但是如果是对弱势群体下手,对于他们来说,仿佛是一个合适的契机,用于排解他们的愤懑不平。当然,女性人权正逐渐恢复,可中国封建及旧社会思想的残留也有。而保守的根源也在教育方面体现。

2.4 市场

从市场上来说,像淘宝这类大型的虚拟市场,公然贩卖乙醚之类需要监管的化学用品。乙醚是液态的吸入性全麻药物,而在淘宝销量最好的网店一月成交量竟高达17份。因不能控制购买者使用的目的和用途,所以这里存在着不安全性。再比如街边没有营业执照的性用品小店,经过几番交谈也可以从老板那里拿到据说“用量少,但是效果好的”催情药物。从社会的态度来说,有需求才会有买卖。而买卖却不能保证最后药物的走向,也不能保证药物的安全性。包括这些没有购买难度的商品,未成年人也可以接触得到。这些是监管的疏漏,更是社会的疏漏。在一些案例中,不仅仅是女性失联遭到性侵的个案,再比如儿童拐卖事件中,也极有可能使用此类药物。

最近的一则有关于迷药的新闻是湖工大一名女生遭遇卡片迷药。小璐是湖工大一名女学生,有一日下午5时许,她与室友从火车站出来两分钟左右,便有一名男子上前给两人分别递上一张红色的宣传卡片,卡片折叠起来比手掌稍大一点。小璐说,该男子看起来30岁左右,自称在此做兼职,已经站了8个多小时,很辛苦,嗓子都哑了,希望她们能到店铺里帮忙点个赞,还能免费得到化妆品。因为小璐也做过类似的兼职,觉得男子不容易,且帮忙只是到店铺扫二维码,也就同意了。她们跟着男子走了一段后,小璐突然感觉头特别晕,她小声告诉室友。室友只是当她没有休息好,就把包括卡片在内的所有东西接了过去。该男子在前面引路,不断说“快到了”,但却带着她们走到了一条人流量较少的小路,到达一个电梯口附近时,说店铺就在楼上,让她们跟着他上去。在电梯口的角落处还有另一个男的。小璐想到自己头晕一事,加上此处人少,又要上电梯,她感觉不对劲,就赶紧让室友把卡片丢了一起离开。该男子还挽留她们说“两分钟就好”,并追了出来。小璐则拉着室友匆匆进入人群,才摆脱该男子。没多久室友也出现头昏的状况。

时至记者采访时,小璐仍在后怕中,但没有报警。有民警表示,不法分子的确可以将迷药放到传单、卡片等里面,以前也发生过类似的案例。夹放在里面的迷药一般不会让受害人丧失意识从而让坏人为所欲为,但让受害人出现头晕、恶心的情况是极有可能的。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也就是说不控制迷药在市场上的流通,就没有办法提高社会的安全性,隐患就是在我们所忽略的小事件中存在的。

三、结语

市场行销等经济因素,教育、道德、价值观念等文化因素,讯息真实公正程度、讯息爆炸和污染状况等讯息因素作为社会因素,强有力地影响着人们意识的形成和改变,正确的社会意识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错误的或迟缓的社会意识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健康发展。女大学生失联事件绝不仅仅是一项“缺少自我保护意识”所能解释,背后的问题引人深思。

一方面女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必需力量,被扭曲的形象亟待矫正;另一方面女大学生作为弱势群体的一部分,应受到特殊保护,而完善保护弱势群体的体系,涉及中国人权状况的改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法治国家的建设等方面。以上的缺失是中国现实存在的问题,更是弱势群体得不到保障的根源。故要加快法制社会建设的速度,提高社会保障,以迎来弱势群体的新世界。

( 责任编辑: 佰佰安全网 )

展开剩余全文 收起剩余全文
分享到

相关推荐

浅析女大学生失联背后的社会因素

2014.12.22

1806

热点解析单身女性搭车常识

2014.12.22

1159

重庆失联女大学生遇难,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2014.12.22

1331

提高自身防范意识,加强社会治安

2014.12.23

2132

女大学生失联频繁发生,广大女性要警钟长鸣

2014.12.23

1176

加载更多

最新资讯

杭州一9岁围棋少年疑遭父亲家暴跳楼身亡,围棋协会回应
2025.05.23 603
毕节市大方县发生两起山体滑坡致多人被困,当地发布暴雨红色预警
2025.05.23 722
深圳一女子拒绝乘车遭摩的司机当街殴打?深圳警方通报
2025.05.23 713
青岛一名9岁小孩被其父亲殴打致死,警方通报
2025.05.22 709
痛惜!云南陆良县发生一起装载机致人伤亡事件,造成6死4伤
2025.05.22 742

热门排行

不得随意禁止外地群众返乡过年!

2022.01.29

8745

美国解除中国学生赴美限制 家长们喜忧参半 敢不敢放儿去?

2021.04.30

31412

女子举报公务员丈夫出轨公款消费 纪委避而不谈

2021.12.30

15805

重磅!三孩政策来了!网友“炸锅”!敢不敢生?

2021.05.31

29474

浙江男子卖掉亲生儿子后带现妻游山玩水?你怎么看?

2021.04.30

28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