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超市购物时,发现有很多食品的配料表中都注明含有明胶,那么, 食品中的明胶真的就是大家口传中的工业明胶吗?吃了之后会对身体产生危害吗?下面,我们来听听食品专家怎么说。
最早曝出含有明胶的食物是“老酸奶”和“果冻”。老酸奶中为何要添加明胶?科学松鼠会成员、食品工程博士、《吃的真相》作者云无心告诉记者,酸奶是牛奶被乳酸菌发酵的产物。在发酵过程中,乳酸菌把乳糖转化成乳酸,于是牛奶中的酸度就会升高,pH值下降,对于牛奶蛋白来说,当pH值下降,所带的电荷就会减少直至没有,电荷产生的排斥力也就随之越来越弱,蛋白质分子互相吸引靠近的趋势就越来越强。到最后,当大量的乳糖转化成了乳酸,牛奶中的pH值也降到了很低,蛋白质分子之间的疏水基团互相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这个“蛋白质网络”把乳糖、水、脂肪颗粒都网在其中,宏观看来,就是奶变得很“黏”,而且“酸”了。乳酸菌发酵会使牛奶自然变黏,并不需要增稠剂。不过,通常牛奶中乳糖、脂肪、蛋白质的总含量在百分之十的样子,得到的酸奶往往不够黏,有时看起来凝成了固体,但是很容易破碎。因此,要获得更黏的半固体状的酸奶,人们就会在其中加入一些食用胶,最常使用的有改性淀粉、明胶、果胶等等。这些成分的加入,一方面使得酸奶足够“黏”而成为通常的半固体,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模拟脂肪的口感。“老酸奶”是“凝固型酸奶”,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在添加明胶的食物中被首先提出了。
果冻中添加明胶,是因为明胶是果冻能成为胶状的核心成分。事实上,在食品中,明胶是一种功能助剂,通常的作用就是增稠和成胶,因此,在任何需要增稠和成胶的食品中都可以用上,例如面条、米线,想要获得更筋道的口感,就可以添加适量明胶;再如吃起来很Q的软糖和一些奶糖、奶酪、冰激凌等。所谓的“增稠”,在传统的食品中也很常见,比如“勾芡”,就是用淀粉来增加汤汁的黏度,而凉粉,也是类似的碳水化合物形成的食用胶。食用明胶本身是一种蛋白质,来自于骨头和皮等原料,只要原料合格,生产过程规范,并没有安全性的问题。在国家标准中,允许它“根据需要用于各种食品中”,它就是一种常规的食品原料。
明胶这样的增稠剂吃到体内,有的会像米饭馒头一样被消化成一个个的单糖分子,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最后提供给人体活动的能量,比如改性淀粉;有的会变成氨基酸,比如明胶;有的会作为“膳食纤维”,但是可能提供其他的健康功能。适量食入含有明胶的食品可以说不会对身体造成怎样的损害,重要的是添加的明胶是否安全,只要是合格添加的食用明胶,就不会有安全问题。
( 责任编辑: 胡玲玲 )
{{lastUpdateTimestr}}
{{/logo}} {{^logo}}{{lastUpdateTimestr}}
{{/logo}}{{visit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