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则有关跨境消费的新闻颇为触动国人,一是“德媒接连炒作中国人买光奶粉,超市拒卖给中国人”,二是“中国游客赴日本疯抢马桶盖,上午来货下午抢光”,最刺激国人心灵的则是香港法官吴蕙芳在审理走私奶粉案的一句话:自己国家出产的奶粉,自己国民都不敢吃,是一种“国耻”。到底是部分国人太崇洋媚外,还是国货太不争气?
推崇洋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原产国的“刻板印象”
最近报道的中国人去日本旅游买的首选产品,是温水洗净马桶盖,这种日本马桶盖售价约2000元人民币,有抗菌、可冲洗和座圈瞬间加热等功能,最大“痛点”是,适合在所有款式的马桶上安装使用。
这些年,很多从日本旅游回来的人都会带回一个日本产的电饭锅——相比起首饰、衣物、化妆品等较易携带的商品,带一个略显笨重的电饭锅回来,不免让许多人感到惊奇。但这确确实实是一个潮流,朋友推荐、导游推荐、自己在网上找的攻略推荐,各式各样的渠道,总会有人劝你弄一个日本电饭锅回去。日本产的电饭锅,真的是特别好吗?
也许价值几千元人民币的日本电饭锅确实有其特别之处,但从网上中国人的反馈来看,感受五花八门,有的人觉得日本电饭锅做出来的饭确实更好吃,有的人完全吃不出来,有的人坚称要配上日本产的大米才有效果。
不管实情到底如何,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人对日本电饭锅的推崇,带有“都市传说”的成分——很多人并不知道日本电饭锅到底好在哪,有些人购买的原因据说是“因为听说日本电饭锅煲好饭之后米都是站着的”,这当然是有些夸张过度了。
对洋货推崇的实质,是对洋货原产国多个方面的信赖
中国游客这样疯狂地追逐日本电器,甚至有些“不理性”,实际上都是源于对日本产品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所谓“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关于某个群体的知识、观念与预期所构成的认知结构,是人们用于进行社会判断和推理时,最常见、影响力最大的一种知识集合。而许多中国人对日本制造的“刻板印象”,就一句话,“日本制造就是好”。而不用管这个电器是哪个牌子,到底好在哪里。事实上,很多游客在去日本之前,可能都没听说过什么虎牌、象牌电饭锅,但都毫不犹豫地花几千块人民币把电饭锅抱回了家。
中国人对日本制造的这种“刻板印象”,来源于长期日常生活中,对各种日本电器和其他产品接触后的感受——美观、精致、实用、耐用。这种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就成了对“日本制造”的认识,以至于对日本制造业、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认识。不少中国人已经了解到,日本制造业的共性是有高素质的研究人员和劳动者,有挑剔苛刻的消费者,产业内有众多的供应商,有众多的同业竞争者和激烈的竞争环境,于是才有了如今被广为称道的“匠人精神”,才有了日本制造的好口碑。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中国游客对日本产品的信任到了“迷信”的程度。对于很多欧美国家的产品,很多国人也广泛存在着这种信任。
不爱国货,很大程度上也是对“国家能力”的否定票
消费领域的“原产国刻板印象”,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群体社会心理学现象。很多人批评“崇洋媚外”现象,认为不少国人对外国产品的推崇有盲目之处。但问题在于,多数人对一个产品的认识,尤其是复杂产品、精密产品的认识,是很难靠自身的知识就能进行全面评判的,借助别的工具进行评判是普遍现象——例如权威组织的认证,权威人士的推荐等等。但在许多消费领域,“原产国刻板印象”往往就是决定性的——人们总是认为日本的电器是最好的,法国的奢侈品是最好的,美国好莱坞的电影是最好看的。这就好比现在很多人认为苹果的数码产品就是最好的,不管苹果出的产品功能如何、参数如何,买就是了。不过在更多情况下,这种信任都体现为对原产地的信任。
这种信任,实际上是一种对国家能力的信任,而不是对具体品牌的信任。有研究显示,发展中国家的人们,普遍认为发达国家的同类产品要更好。中国的消费者普遍相信跨国公司的品牌产品质量比国内企业的产品质量更好 , 即使是国内的名牌产品,其质量总的来说也不如跨国公司。
这种信任的差别,更能体现出“发达”二字的含义。
网络时代,负面事件会加剧刻板印象的形成
人们之所以更信任外国产品而不是国内产品,主要还是国内品牌的负面消息要显著多于外国品牌。有道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产品有多少细微的改进,人们往往不容易感知到,但如果一个产品出了什么问题,尤其是食品方面的问题,哪怕问题再小,往往也会变得不可收拾。在网络时代,这种效应变得更加厉害,成长期的发展中国家,其生产的不良产品往往会加剧负面刻板印象的形成。
对于国内乳业来说,三聚氰胺事件已经过去了6年,但始终未能挽回消费者的信任。有研究称,消费者对目前国内乳品的质量基本满意,但认为乳品还会再出现问题,对乳品未来发展持担忧态度;在对企业的善意信任方面,消费者不认为乳品企业是真诚无欺和为消费者利益着想的,消费者相信企业会为追求自身利益而忽略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在能力信任方面,消费者认为乳品厂商没有提供承诺中的优质乳品,进而对乳品企业的能力产生怀疑,对整个乳品行业未来的发展信心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也难怪去境外抢购奶粉会持久不衰了。
在国人日渐富裕后,针对国家能力的“刻板印象”会对产品选择产生更多影响
对于中国制造来说,一个值得担忧的现象是,以前人们在选择产品时还更多地考虑价格因素,但随着国人日渐富裕,购买外国产品的行为正变得越来越普遍。而如果中国制造迟迟不能扭转负面的形象,与外国产品的口碑差距会拉得越来越开。
但在更多领域,扭转刻板印象需要政府和行业协会牵头
然而在食品安全等领域,是缺少个性化的。人们判断国产奶粉可不可以购买,最关键的就是安全记录,安全记录只有合格与不合格之分,合格是你的本分,而一次不合格就可以把一个品牌毁得七七八八。最近两年,政府进行了“奶粉进药店”的尝试,但效果不彰——原因很好理解,“奶粉进药店”是为了利用药品的严格监督来提升人们对奶粉的信任,但中国奶粉本身负面新闻不断,药品监督也不到位,怎么会有好的效果?
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能像中国民航一样,在2000年以来显著减少飞行事故,那么民众自然能够形成信任。在这方面,政府和行业协会的确要起到牵头和监督作用,让行业的所有企业都不要出什么岔子——好的原产国印象,不会出现“一颗老鼠屎毁了一锅粥”,这就是国家能力。 (腾讯)
真金白银:我发现爱国口号从单身青年嘴里喊出来特别容易,但结婚成家,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后,年轻的父母们就会变得很现实:普通日用品图便宜买个国货倒也罢了,但进嘴的东西,尤其是给孩子吃的,所谓“支持国货”还是以后再说吧!不是我不爱国,我只是觉得“支持国货”不能无底线无原则——盲目支持只会“惯坏”某些无良企业,让国民更加遭殃而已!
大宝:不要说电饭锅了。前两天记者调查 连中药材市场都是假货遍地。连药都做假。还国货呢。
厦门鹭韵琴行:别的不说就说我了解的!我们是做钢琴调音维修的。日本生产的钢琴不管是雅马哈,还是卡哇伊,还是一些杂牌的,在音质,键盘手感,键盘灵敏度,寿命,做工,选材,木材处理工艺上都比国产钢琴好很多。日本进口的二手钢琴大多产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尽管是老钢琴,仍然比国产的全新钢琴品质好!即使是国产的品牌钢琴!
丁丁当当:我家冰箱洗衣机什么的都是海尔的。十年了都挺好的。
祥子:我国的家电还是好的,大家主要是关注食品安全,并把国外购物范围扩展到各个领域。就像电饭煲中国的也不错阿,关键是日本的电饭煲给人们的体验是国内电饭煲没法给的,当然有时购买者也是跟风的。
韩庆磊:关键是国货假的太多,不是不爱国,技不如人是真的,中国奶粉动不动就吃死人,假货太多了,我在日本留过学,亲自体验下就什么都明白了,日本就是没有高仿,没有假货,中国你做到了吗?
福星: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国的一部分商家昧着良心赚钱,弄虚作假,让广大的消费者不放心呗!
楚郢枫叶:自从出了三聚氰胺、大头娃娃事件,我对奶粉没胃口了,就一直不喝了!进口的也我不买。
笨笨:不是媚外,确实是国货不争气,中国造假太严重了。尤其是食品。真是自己害自己,希望严惩造假者,造假者应该负法律责任。
晨曦:我认为不是这样,国民是否购买国货还是取决于质量,用户体验及口碑,质量好了,用户体验好了,自然一传十十传百,口碑就上去了,今年我们全家就都换了华为出的最新款手机,而没有选择苹果和三星,因此我认为国人之所以选择日本制造和德国制造还是因为国货在执行标准上,比不上人家外国制造的。
独自守候、那一份回忆:质量是硬道理,国内企业把心思花在怎样投机取巧,弄虚作假上了。怪不了消费者。
财神爷:中国的工业品制假,看着好看就是不经用,质量给不上,中药制假。只讲钱不讲良心,何别谈奶粉呢,更容易造假。没有安全感。
用情深至到无情:不要说不买国货就不爱国,先问问那些卖假货和卖不合格奶粉的企业、地沟油等。他们爱国吗?良心何在?
兵兵有礼:国人不努力的结果!别去怪崇拜洋货的同志!
依依:真心希望我们在国内自己用的东西都是出口标准的!
为谁弹指间:奶粉就不说了。花几千块疯抢日本马桶盖,有点讽刺的味道。就这么支城日本产品吗?
L:别动不动就扯上爱国不爱国,从消费者纯粹的角度看,哪种商品可靠实用,不存在欺诈,就购买。另外,国产无良商家过去的作为加监督部门的无作为,导致本土居民不消费本土商品这种状况怨不得谁。
周源:不懂就瞎说,什么马桶盖比中国贵十倍,那是卫洗丽好不好,中国也是这个价,甚至还贵一点。
Ivy:想想中国人对国产品的苛刻吧,要便宜,好用,好看。一万多的电饭锅,如果是国产,功能完全一致,中国人会买吗?便宜了,产品开发费用从哪来,又怎么可能做到好。只是觉得好悲哀。当然不要盲目支持国产,但国人为何对国货如此苛刻,便宜又好用,除了假货还能是什么。
阿峰:大家想想,到底是国人的观念有问题,还是国货有问题呢?
佰佰安全网新闻加点料
有关中国游客到日本抢购马桶盖的新闻在中国社会引起很大反响,其中令人深思的是这些被认为质量优异的“日本马桶盖”实际上是在中国杭州生产的。
明明是中国制造,只是因为贴了一个外国商标就身价倍增,这个现象不仅与中国游客是否花了“冤枉钱”有关,更与中国制造能否升级换代、提升自身价值有关。从某种程度上说,如何让中国人购买自己国家生产、自己国家品牌的优秀产品也是一个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问题。
实际上,解决中国制造升级换代的问题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中国能否在设计、技术、质量等多层面提供一流产品;二是中国能否培育出本国的优秀品牌。
第一点很好理解。毕竟,产品本身的优劣决定着它的价值。回顾改革开放之初,大量外国商品开始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涌入中国,小到收音机、电视机,大到汽车、飞机,不一而足。由于中国产品在设计、技术、质量方面与外国商品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导致即使在国外不是最先进、最优秀的商品在中国都被视为“宝贝”,每每上市都会让国人趋之若鹜。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制造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已经今非昔比。遍布世界的中国商品就是对中国人成就最好的证明。不过,同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在某些领域,特别是影响整个产业发展的核心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为了彻底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中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旨在让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届时,人们就不用担忧中国生产不出好商品了。
中国虽然在某些制造技术领域还与世界强国有差距,但是此次的“马桶盖事件”表明,在日用品行业,中国的产品绝对可以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但是为什么还会出现上述现象呢?这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中国没有优秀的品牌。
同样的商品贴上国产品牌和国际大牌后,售价和行情就是不一样,这就是品牌的力量,它决定了商品的市场价值的多少和分配。中国在努力成为制造强国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发展自己的品牌,否则就会重蹈“马桶盖”的覆辙——自己付出了汗水却只能为他人做嫁衣。
由于改革开放几十年间,中国企业多处于落后追赶的阶段,因此无论是民众还是企业自身都形成了“洋品牌”优于“土品牌”的印象。在未来的时间里,中国当扭转民众的这一观念。这就需要中国企业提升质量、优化设计、改善服务,让国人逐渐相信国产品牌。当然,这还需要完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让企业的品牌投入切实得到回报。
( 责任编辑: 刘长利 )
{{lastUpdateTimestr}}
{{/logo}} {{^logo}}{{lastUpdateTimestr}}
{{/logo}}{{visit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