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2日是第24届“世界水日”,3月22日-28日是第29届“中国水周”。联合国确定今年的宣传主题是“水与就业”。水利部确定的宣传主题为“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
1993年1月18日,在第47届联合国大会上,根据联合国《21世纪议程》第十八章有关水资源保护、开发、管理的原则,考虑到虽然一切社会和经济活动都极大地依赖于淡水的供应量和质量,但人们并未普遍认识到水资源开发对提高经济生产力、改善社会福利所起的作用;还考虑到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许多国家将很快陷入缺水的困境,经济发展将受到限制。大会通过了193号决议,决定从1993年开始,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后,水利部即确定每年的7月1日-7日为“中国水周”,考虑到世界水日与中国水周的主旨和内容基本相同,因此从1994年开始,把“中国水周”的时间改为每年的3月22日—28日。
在中国,随着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人的文化程度也在提高,但中国的老百姓对饮食健康和饮水健康的关注度却不及国外,特别是在饮水健康上,出现水盲却比文盲多了的奇怪现象。佰佰安全网为你解析详情。
中国水盲比文盲多
说起饮用水安全,那些生硬的调查或者难以引起消费者关注。但是近年来,一系列曝光的水源污染事件及数据却让消费者战战兢兢:超过30%的河流和超过50%地下水不达标,90%以上的城市水域也遭到污染,饮水安全已成为公民关注的问题。
事实上,业界早已发出有关进行水源地保护并建立强化安全饮水意识。人民日报社副社长何崇元两会提案呼吁设立稀有水源地国家级保护区。水利部部长陈雷表态:将切实保护好地下水资源,让人民群众喝上洁净的水、放心的水、安全的水。环保部部长称拒绝“开宝马车,喝污染水”的现代化。
而在“饮用水安全”问题困扰每一个人的时候,有一个人群最为脆弱。根据世卫组织曾发布的数据表示,全球每年大概有200万人死于与水源有关的疾病,其中大多数是年龄不足5岁的儿童。
一方面是饮用水安全形势很严峻,而另一方面是消费者对科学选水、饮水知识的匮乏。
几年前,北京公众健康饮水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李复兴评价过“中国水盲比文盲多”,感叹当今水消费教育极为匮乏,而且文化水平越高,水盲也越多。2011年,李复兴与北京公众健康饮水研究所合作展开调查,参与调查的7万人中有八成人每日饮水量不足,超过一半的人不知道怎样选水。
好水是有指标的
也许很多人没注意到,目前水行业有三大悲哀:全民在喝纯净水,全民在喝矿物质水,全民人手一个一次性杯子。
对此,很多专家曾在不同场合公开表示,长期喝纯净水对人体不利的人。因为,进化几千年来,水一直是天然的,纯净水是人工过滤做出来的,没有研究证明喝纯净水有利健康,却有很多人在宣传喝纯净水好。
水是人们最熟悉,天天都需要的液体,可是懂水的人却很少,联合国第七任秘书长安南说过:很多人会因水而死。因水而死,不是罪恶,无法憎恶和后悔;这是由于很多人对水知识缺乏了解的结果,与其说后悔,不如立即行动,从饮水旧观念的“怪圈”里逃出来,摆脱水盲,树立饮水新观念,这才是真正通往健康、长寿之路。
鉴于这种现状,对消费者而言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喝什么样的水才是好的?在这个问题上,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水产业委员会联合北京公众健康饮用水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居民日常饮水分级指南图”(下称“指南”)或能给出权威的答案。
“指南”以水源为标准对饮用水进行了升级。四级饮用水是经过人工处理的非包装水,满足消费者基本生活需求,如城市管网生活饮用水;三级水是指加工工艺较复杂的普通瓶装水,以满足日常饮水方便的需求,比如消费者日常饮用的天然水、纯净水等;二级水是指普通的天然矿泉水;一级水则是来自高海拔、无污染水源的雪山矿泉水。
“无论是从水质、水源以及对人体的健康程度来说,矿泉水都是独一无二的。”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健康饮水专业委员会专家、原北京市矿业联合会天然矿泉水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绣燕教授说道。
“国际上流行用分子团大小表达水的活性,这与中国传统意义上活水的概念是一致的。”北京公众健康饮水研究所所长李复兴曾表示,小分子团是衡量好水的指标之一。
据了解,小分子团水具有较高的渗透力、扩散力、溶解力、代谢力等。人体每一细胞通道的直径约为2纳米(100万纳米等于1毫米),小分子团水可直入人体细胞内,通过渗透、溶解和扩散作用,促进新陈代谢。而大多数普通的饮用水实为大分子团水,难以被细胞直接吸收,只能通过体能调节缓慢透过肠壁进入血管。
饮用水升级迫在眉睫
现在很多人省吃俭用买奢侈品,但却很少关注自己身体到底需要什么水。
什么样的水是好水,在营养学界有着清晰的论断。但另一个不得不提的现实是:要如何扭转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让消费者愿意饮用好水。
此前,北京公众健康饮用水研究所在新浪网展开的一项与饮用水相关的调查显示:在受访者中,渴了才喝水的占了49.2%;每日建议饮水量为8杯,但是49.7%的受访者每日饮水量仅在1~2杯之间;而市面上存在众多水种,41.8%的受访者不清楚自己喝的是什么水,选择喝天然矿泉水的受访者仅7.6%。
种种迹象表明,我们的生活在升级,但是我们对饮用水的认知却并没有同步升级。
目前,消费者对饮水存在三个误区:第一个误区是认为为了解渴才喝水,第二个误区是水喝得越多越好,第三个误区是把饮料当作水来喝。
口渴,是人体缺水的一种信号、一种病症的信号。口渴才喝水是一种被动的、不良的饮水习惯。
而市面上的水种五花八门,很多消费者却并未能搞清楚各种水种之间的区别。在超市,我们经常能看到,消费者嘴里喊着买矿泉水,手里拿到的却是纯净水或是其他功能水,但其还全然不知。
那么这么多个水种当中,哪个水种是需要多喝的好水?在李复兴看来,好水的衡量标准有三方面:安全是基础,不能含有有毒、有害、有异味的物质;另外,喝的水必须满足人体营养需要或者跟人体营养需求吻合,呈微弱碱性,同时必须含有适宜的天然矿物质。
“消费者拿着一瓶水,首先不要看价格,而是看标签。”李复兴表示。我国饮用水国家标准由自来水饮用水标准、天然矿泉水标准、纯净水标准等。“这么多水种里,天然矿泉水是首选。”李复兴表示,如果达不到天然矿泉水的国标,标签上是不能标天然矿泉水的标准的。
不过到目前为止,矿泉水在我国消费者心目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欧美国家,饮用天然矿泉水已经是一种生活习惯。
然而在我国,饮水仅仅作为解渴手段。在意大利,人均天然矿泉水的消费量为170升/年,位于世界之首,德国人均128.5升。而我国仅为2升左右,只有意大利的1/80.国人饮水观念落后于欧美至少30年。
据调查,当一个地方的人均GDP达到2000~3000美元时,公众对健康及生命质量的要求将全面提高,消费天然矿泉水的需求将快速增长。中国目前的人均GDP已经达到这个标准,中国饮用水消费升级迫在眉睫。
( 责任编辑: 刘长利 )
{{lastUpdateTimestr}}
{{/logo}} {{^logo}}{{lastUpdateTimestr}}
{{/logo}}{{visit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