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要闻> 正文

上海外滩踩踏事件暴露公共安全的薄弱

2015.02.03 17:09 2378

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已经过去一个月有余,但是专家学者对此的评析却从未停止。

2014年12月31日晚,上海外滩陈毅广场发生拥挤踩踏事件,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的惨剧。纪念这些逝者伤者的最好方式,就是从事件中汲取教训,举一反三,改革有关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水平。

从技术层面看,上海大型公共活动安全管理的经验是成熟的,组织方案是经得起检验的。无论是2010年世博会、2014年亚信峰会的成功举办,还是近年来的国庆、元旦灯光秀等大型活动的正常开展,都体现了较高的城市安全管理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特别是公安等部门总结出的“开关式过马路”“单向流动”等管理技术,因为行之有效,还被国内其他城市所借鉴。因此,根据一般经验判断,这次拥挤踩踏事件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从管理体制看,目前我国大型活动安全管理乃至大多数安全事件管理,都是遵循“谁组织、谁负责”或“谁主管、谁负责”的“条条”思维。当筹办某一项大型活动时,组织部门或者政府主管部门出于安全考虑,往往会进行风险评估,并通过“联席会议”或分管领导的协调机制,整合公安、旅游、广电、通讯、安监、质检、交通、水务等众多部门,甚至动用消防、武警等资源,共同研判形势,制定风险防控方案。活动启动后,各部门按照预案规定,各就各位,各司其责,协调联动,贯彻预案要求,确保大型活动的安全可控。而且,“大型活动”的级别越高,统筹协调的层级就越高,协调联动的资源就越大。例如,在2010年世博会中,“环沪护城河”工程就是由公安部牵头协调,上海、江苏、浙江等省份共同参与的。这就意味着,活动越大,安保力量投入越多,安全系数越高。

可问题在于:如果没有大型活动,但公众依惯性同样聚集起来,或者不需要政府组织,公众自发聚集起来,公共安全如何管理呢?谁来启动预案?何时启动预案?如何启动预案?从这次事件来看,这恰恰是我们公共安全管理体制的一个软肋。

应该说,公安部门是公共场所秩序管理的主要部门。但是,客观上讲,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国际化大都市,由于人群、建筑、基础设施等要素高度集中,风险链条较长,仅仅公安一个部门又无力保障大型公众场所的安全秩序。例如,在上海外滩这样的大型空旷场所,调控人流需要综合协调公交、轨交、轮渡、过江隧道以及宣传、武警、消防和周边单位等众多机构,实现多部门的合作与联动。即使单一的路面交通管制,往往也需要向市级层面汇报、申请,由全市进行统筹安排,仅靠黄浦区的公安部门,无力全部承担。可以说,部门协作的现实需求与现有体制瓶颈之间的矛盾,是始终存在的。当大型活动(特别是政治属性较强的活动)举办时,由于自上而下高度关注,主要领导牵头挂帅(如市公安局长也是副市长),矛盾得以暂时解决。但是,当没有大型活动,或者组织方、管理方不明确时,这种协调机制就会缺失,预案就难以启动,资源难以有效整合。在“12·31”这一悲剧性事件中,这个矛盾暴露无遗,最终因为人流高密度聚集,又缺乏必要的限流管控措施,引发踩踏惨剧。

因此,改变公共安全的“条线管理”和“运动式管理”体制,打造更加综合、全面、长效的体制是提高城市公共安全风险防控水平的关键。从预案启动和实施来说,不应以是否有大型活动作为标准,而需要以实时变化的人流密度作为标准。换句话说,不是有大型活动就启动安保,无大型活动就没有安保;即使没有大型活动,当聚集人群密度超过一定标准时,也要快速启动相应预案。因为,过密聚集的人群本身就是风险源,排除这个风险源是公众场所公共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排除这个风险源,仅靠单一部门往往是不够的,必须构建一个综合性、全面性、实时性的机制。建议如下:

夯实城市应急联动指挥中心的职责和功能。城市应急联动指挥中心是覆盖全市范围,囊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全方位的公共安全管理平台。该平台的整合力度越强,则城市公共安全的综合、全面、长效机制就越牢固。换句话说,各职能部门眼中“盯”的是自己条线的事情,而联动中心则“盯着”地区内的所有安全事件。这就为克服部门缝隙、联动盲区问题提供了一定安全保证。

市、区两级联动中心需要对城市若干主要地区(如机场、码头、外滩、公园、高铁等)进行全天候实时监控,一旦发现问题,快速启动有关地域的专项电子预案,激活地区管理主体功能,调动有关资源,开展应急处置和预案操作。以“12·31”事故为例,市级指挥平台和区级指挥平台应动态实时监测现场情况,并进行密集沟通,当人流超过警戒线时,调动有关部门协同作战,快速处置。这里的关键是,必须从体制上赋予各级应急联动指挥平台启动预案、实施预案和协调指挥的权力。如果凡事都要层层请示汇报,再由相关领导进行部门协调,则必然延长时间,很可能贻误时机。

夯实城市安全运行的风险评估机制。现代城市是一个流动、鲜活的生命体,因此风险评估的视野要放大,也要具有流动性。不能仅仅关注一项活动本身,而要从全局的角度考察该活动的“外溢效应”。在“12·31”事件中,灯光秀虽然迁移到了外滩源,但不代表市民不会聚集到江滩,因为在一般人眼中,只要是具有一定高度的灯光秀,在一定范围内都可以观看。这样一来,外滩源的活动就可能给周边地区造成“外溢”影响。再如,我们在封闭的场所内举办演唱会,场内的安全固然重要,场外的安全同样需要考虑,因为大量未能入场或无法购票人群可能聚集并长久不散,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就可能引发安全事件。提高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能力和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改变完全由“条线”部门主导的各自为政的评估机制,形成综合部门与专业部门相结合的评估机制。从现实来看,要强化城市各级应急办的统筹功能,由其牵头开展若干重大活动、重大区域、重大事件的风险评估活动,并形成预案,付诸实施。

夯实城市安全运行的风险沟通机制。风险沟通具有两个维度:第一方面是政府部门之间的风险沟通。对现代政府来说,“直线职能制”还是无法突破和抛弃的组织架构,因为不如此就不能实现专业化。但与此同时,还必须构建一个横跨各部门的风险沟通机制,确保风险信息向预案相关部门顺畅传递和共享,为合作协调提供基础。这种沟通机制的启动也不以大型活动的存在为标准,而必须以公共场所的现实人流变化为标准。第二方面是政府同社会的风险沟通。在“12·31”事故中,如果政府有关部门提早进行更大范围、更大强度的宣传警示,告知灯光秀的演示地点、观看范围,以及观赏建议,就会降低市民的聚集行动,减少聚集程度,也可能避免过度拥挤造成的踩踏。

( 责任编辑: 佰佰安全网 )

展开剩余全文 收起剩余全文
分享到

相关推荐

上海外滩踩踏事件

2015.01.21

6321

上海外滩踩踏事件,让我们反思什么?

2015.01.06

1906

上海踩踏事件引起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

2015.01.04

1307

上海外滩踩踏事故当晚,黄浦区官员在外滩高档餐厅用餐

2015.01.15

1196

上海踩踏事故引人反思 别把踩踏当故事

2015.01.04

2140

加载更多

最新资讯

河南焦作一高中让千名高考生抓鱼减压:还有吃鱼活动 寓意鱼跃龙门
2024.06.04 955
在浙江台州石人峡失联的2名驴友被找到,已无生命体征
2024.06.04 664
河南一89岁老人一手拄拐一手抓蛇吓坏女儿 55岁女儿吓到直跺脚
2024.06.03 644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称乌克兰承认巴勒斯坦是一个国家
2024.06.03 950
星环科技重磅发布知识平台TKH,助力企业打造可信赖的AI Infra
2024.05.31 668

热门排行

不得随意禁止外地群众返乡过年!

2022.01.29

8745

美国解除中国学生赴美限制 家长们喜忧参半 敢不敢放儿去?

2021.04.30

31412

女子举报公务员丈夫出轨公款消费 纪委避而不谈

2021.12.30

15805

重磅!三孩政策来了!网友“炸锅”!敢不敢生?

2021.05.31

29474

浙江男子卖掉亲生儿子后带现妻游山玩水?你怎么看?

2021.04.30

28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