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学校体育改革须对症下药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和强化学校体育工作做出全面部署。《意见》在教育界、体育界均引起了极大关注,业界在期盼《意见》改变我国学校体育工作长期以来处于弱势地位的同时,也希望这次改革能够见到显著效果——从2007年的中央7号文件,到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再到这次出台的《意见》,9年来,中央和国家对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状况可谓高度关注,而此次学校体育改革,也到了应该解决根本性问题的阶段。
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教授对《意见》的总体评价是,首次将学校体育与健康中国、中国梦紧密结合,不再像过去“充分肯定学校体育工作取得巨大成就”,而是客观地界定“近年来学校体育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并且开诚布公地指出“学校体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相对薄弱的环节”“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仍是学生素质的明显短板”两个基本事实。
对于如何解决学生体质仍是整个教育事业相对薄弱的环节,王宗平认为,语数外等文化课程不做“减法”,学校体育永远只能在“文件”里很重要。
“强化体育课教学,是十八大三中全会的战略要求,其终极目标是遏制学生体质下降。但由于应试教育步步紧逼,学生减负越减越负,使得体育课经常有名无实。而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在校时间也是有规定的,如果其他文化课还是那么‘强势’、课时还是那么多,强化体育课教学的效果不会很好。”王宗平说。
王宗平认为,学校体育改革应该引入监督机制。《意见》规定,“把学校体育工作列入政府政绩考核指标、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负责人业绩考核评价指标。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3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在教育工作评估中实行‘一票否决’”。
但事实上,做到“一票否决”并不容易。
“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3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在教育工作评估中实行‘一票否决’”的字样早在2012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里就已经出现,到今年已经近4年时间,却从未有公开信息披露有哪一所学校因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3年下降被“一票否决”。一个已经公开的秘密是,不会有哪一所学校“傻”到会让自己的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数据呈现连续3年下降的结果。
几天前,《中国学校体育发展报告(2015)》正式发布,其中有一组教育部此前从未公开过的数据令人触目惊心。2014年教育部对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测试上报数据进行抽查复核,抽查数据与上报数据的一致性比例,小学为38.6%,初中为23%,高中为20.2%,大学更是低至14.1%。这意味着,国内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上报数据造假严重,但为什么没有相应的问责和处罚措施?王宗平表示,说到底还是因为教育部门、各级学校在向“应试教育”妥协。
著名体育学者、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易剑东对这次《意见》最终能取得的效果也持观望态度,他说,“学校体育教育顽疾深重,不可寄望过高”。
教育并不是仅指文化知识的教育,还包括社会公益、慈善、体育、艺术等,所有这些教育内容也没有谁主谁副之分,但传统教育多是以文化知识为中心的教育,高考也是以文化课成绩为最主要的参考标准。
学校体育要被重视,根子还是在打破“应试教育”的体制上,易剑东建议,“高考成绩只占录取的一部分。要解放学生和老师的时间、空间和精神禁锢”,基于此,学校体育才有机会获得应有的地位。
业内人士表示,这次《意见》的出台,一方面是国家重申了对学校体育、学生体质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再次表现出我国学校体育的弱势地位和学生体质的孱弱。
青少年学生的高肥胖率、高近视率和耐力、爆发力等身体素质的不断下滑已经将中华民族的未来推向危险境地,因此相关部门反复下发文件强调学校体育之重要性。王宗平坦言,“当下许多校园活动,都以各种理由,在向活动的形式化、学生的舒适度和过度安全性、应试教育的普遍性进行妥协和让步。当下的教育,过早和过度挖掘学生的智商,努力培养学生的情商,却忽视了或者排斥了学生动商的开发。”
佰佰安全网新闻加点料:
促进智力发展:
学校体育不仅能够使学生的体质得到增强,而且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科学实践证明,坚持经常的锻炼,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细胞活动的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通过体育运动,还可以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灵活的思维和想像能力,良好的注意力和记忆力。这一切都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从而有利于他们学习和运用科学文化知识。
高尚品德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学校体育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严格的体育教学和训练,可以加强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体育教学和训练的对抗性,可以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学校体育还为学生的道德行为的表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在体育运动这样一种特殊环境中,学生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努力表现出良好的道德风貌,从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打下基础。
( 责任编辑: )
{{lastUpdateTimestr}}
{{/logo}} {{^logo}}{{lastUpdateTimestr}}
{{/logo}}{{visit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