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忙,熬夜加个班,年轻人多半有这样的经历。年轻嘛,身体好,歇几天就补回来了——年轻时候,谁不是这样想?
但其实,你可能高估了自己,也低估了熬夜的风险。
昨天,杭州市中医院心内科监护病房,一个年轻男人躺在病房,床边坐着的是他的妻子。
“平常身体很好的,就是爱抽烟;可能是最近加班,熬夜有些多。” 33岁差点猝死,夫妻俩谁也想不到,一不小心,周五上班前的道别,可能就是最后一面。
胸痛来看急诊,刚做完检查心跳停了
男子姓陈,今年33岁,长得挺高大,一米七八的个子,体重估计有80公斤。
“不算胖,但看体型,应该是久坐,不大爱运动的那种。”市中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叶远玲回忆说,周五下午3点多,陈先生在同事的陪同下来看医生,当时问了句做什么工作的,俩人没多说,所以也没多问。
当时,陈先生人还是清醒的,也是自己走进医院的。他告诉医生,感觉胸闷、胸痛,大概痛了十几分钟,没有缓解,所以同事陪着来医院。
听说是胸痛,医生就提高警惕了,怀疑是不是心肌梗塞。
结果,刚刚做完血常规、心电图,前后也就十来分钟的时间,躺在病床上的陈先生,突然发生室颤,心跳骤停,呼吸也没了。
医生护士轮流上,按了十几分钟心跳才恢复
病人发生心脏骤停,急诊室的空气一下紧张起来,时间像被拉了快进。
陈先生被立即拉倒抢救室,医生开始对他进行心肺复苏,急诊室的医生护士,十几个人轮流上阵。“胸外按压是很累的,一个人做2分钟就很累了。”
叶远玲回忆说,陈先生的情况很危险,胸外按压持续了十多分钟,心跳才恢复,期间又做了两次除颤。心跳回来了,但因为大脑仍然缺氧,陈先生有些烦躁,意识也不清楚。
医生考虑陈先生发生了心肌梗死,需要立即做急诊手术,打开堵塞的血管,否则心脏可能随时可能再次出现危机。
“时间很紧张,家人也没来,最后他的领导签字,我们医院领导签字,进了手术室。”叶远玲说,当时陈先生生命体征不稳定,而且人意识不清,无法配合,手术风险很大。
好在,手术顺利完成了。陈先生的命保住了。
心脏有三根主供血管:右边是冠状动脉,左边是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手术中,医生发现,陈先生的左前降支近端完全闭塞,左回旋支有40%的狭窄,血管条件很差。
左前降支,主要供应心尖儿位置的血供,因为血管堵塞,血供变差,手术中医生发现,这个位置的心室活动明显变少,说明局部心肌有坏死。
“心脏缺血还可以抢救,但心肌坏死,就很难逆转了。”叶远玲说,虽然命保住了,但陈先生的心脏功能已经受损,将来发生心律失常、心梗的风险也会比普通人高。
连续熬夜心脏出问题的年轻人,今年已碰到3例
手术之后,陈先生转入了心内科,目前人还在心内科监护室,家人也闻讯赶来了。
年纪轻轻发生心梗,医生心里也很多疑问。手术之后,叶远玲也跟陈先生的家人、同事聊了聊,想找找原因。
不过家里人不肯细说,只说平常身体都好的,也没有家族史,烟倒是抽得有点多;单位领导说,这段时间连续加班,熬夜有些多。
叶远玲说,老年人的心血管事件,跟天气变化关系挺大;而年轻人,疲劳往往是诱因。
“晚上11点之后,肝脏代谢功能下降,血液粘稠度上升,一些代谢产物容易沉积在血管中。”叶远玲说,年轻人的心梗,跟不良生活习惯、心理压力大,关系很大。
类似的病例,今年初夏她接连碰到两例,都是浙大的留学生,印象很深。
俩人都很年轻,二十几岁,因为胸痛来就诊。其中一位跟陈先生一样,到医院后发生了心律失常。了解病史后发现,俩人都有熬夜、学习压力大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与老年人相比,年轻人心梗往往起病急、症状凶险,发生猝死的比率也比老年人高得多。
叶远玲说,心梗的发生,与血管动脉粥硬化有关,老年人血管的变化,经历了较长的时间,这根血管狭窄了,其他血管会代偿;年轻人,病程很短,还来不及建立侧支循环循环;再加上年轻人心肌电活动更活跃,一旦出问题,就呈现爆发性发作。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陈先生警惕性高,发生胸痛之后,立马来医院了。
“发生在医院,1分钟中内做心肺复苏,成功率在90%以上,发生在院外,救回来的可能性,很小很小了。”佰佰安全网小编提醒年轻人,不管是谁,一旦出现持续性胸痛、胸闷,都应及时去医院就诊,而在熬夜、过度疲劳后出现上述症状,更应提高警惕。
( 责任编辑: 姚陌陌 )
{{lastUpdateTimestr}}
{{/logo}} {{^logo}}{{lastUpdateTimestr}}
{{/logo}}{{visit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