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忙春耕听春雷吃春菜,惜春有时
春分位列二十四节气中第四个,是一个相当古老的节气,在春秋时代已经确立,《尚书·尧典》称“春分”为“日中”。春分日是每年3月20日或21日。
“春分”之名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平分昼夜。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曰:“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春分前后,太阳光直射赤道,世界各地的昼夜都几乎等长。所以《礼记》、《吕氏春秋》等文献称“春分”为“日夜分”,民间也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
二是将春季一分为二。《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夏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我国古代习惯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的中间。也就是说,到了春分,春季已经过半。
春分节气的到来,以一些典型的物候为标志,如燕子从南方飞回,春雷阵阵,闪电频繁等。《礼记·月令》里记载说:“是月也,日夜分,雷乃发声,始电。蛰虫咸动,启户始出。”这里描述了春分(即“日夜分”)时打雷、闪电,以及冬眠动物苏醒等自然现象。春分时节自然界的这些变化对人类社会也有重要影响。
从农业生产来看,春分是农耕的重要节气。春分时节,温度回升,正是“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的时候。此时,北方的冻土层已经融化,土壤透气性良好,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始进入播种季。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记载:“春分日,民并种戒火草于屋上。有鸟如乌,先鸡而鸣,架架格格。民候此鸟则入田,以为候。”这说明,早在南北朝时中国农民已经把春分视为春耕的标志。宋人黄希旦的短诗《二月春将半》也描绘了宋代春分时节农民忙于耕作的情景:“二月春将半,农耕细雨中。花前轻薄子,醉倒笑春风。”当代也有农谚云:“惊蛰到春分,下种莫放松”。在黄淮平原和华北大部分地区,春分时节甚至已经处于春耕末期和作物生长期的开始。所谓“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描述的就是越冬返青的冬小麦进入积极生长期,因而需要抓紧时间劳作进行田间管理的农业生产情景。
春分节气的重要性还表现在由自然现象引发的对人类行为的约束。《礼记·月令》在描述了春分的典型物候之后说:“先雷三日,奋木铎以令兆民,曰:‘雷将发声,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备,必有凶灾。"意思是,在没有打雷之前的三天,有小吏会先摇动着木铃,警示天下万民:要打雷了,大家都请注意举止,要不然会生下肢体残缺不全的孩子,父母也跟着遭殃!雷,在殷商时期就已经被认为是惩治邪恶的正义化身,所以民间往往将“被雷劈”看作上天的惩罚,而打雷是雷神惩罚恶人,其间必须正襟危坐才可避免发生不测。这种应对打雷危机的方法即使在夜晚也必须遵守,一定要“戒其容止”,这就包括夫妻不能同房,否则会生下四肢不健全的孩子。《淮南子·时则训》中也有类似《礼记·月令》的记录,高诱注解说:“以雷电合房者,生子必有瘖聋、通精、痴狂之疾。” 也就是说,古人认为在雷电天气同房受孕,会生下有聋哑、斜视以及智力低下等问题的婴儿。到了西汉元始五年,《四时月令诏条》又将春分雷电不能同房的禁忌以法律的形式颁布实施,具体文字内容与《礼记·月令》、《淮南子·时则训》差异不大。将生殖活动与生物节律相联系,是我国古代优生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著作中,都提出了同房时气象及日月星辰的变化对子代的生理、遗传性疾病及人生轨迹有重大影响的观点。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在天气阴冷、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等恶劣的自然环境有可能不利于受孕和优生。
春分还是古人检查、校对度量衡的理想时间。《礼记·月令》说:“日夜分,则同度量,钧衡石,角斗甬,正权概。”这里的“度量”是计量长短的器物,“衡石”是称重量的器物,“斗甬”为量器,“权概”也是衡器、量器。在春分时节检定度量衡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因为春分“昼夜均而寒暑平”,气温冷热适中,昼夜温差小,校对度量衡时不容易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这是古代科技发展的表现,古人认识到校验度量衡器具时外界条件会产生影响,因此根据他们对于自然节令的了解,选择了一个较好的时间。春分之外,秋分因为是秋季的中点,温差小而温度适宜因而成为另一个合适校对度量衡的时间点。
从上述文化内涵来看,春分实际上是一个中国古人顺应自然节律,调整人的生产生活节奏,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的节气。
在中国古代,从讲究平衡的观念出发,形成了诸多与春分有关的仪式和节令习俗。官方的祭日仪式就在春分时节。祭日,即祭祀太阳神,正是通过祭祀的方式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形式。春分祭日习俗早在周代就已存在。《礼记·祭义》说:“祭日于坛。”唐代孔颖达解释说,祭日的时间“谓春分也”。古代天子每年春分祭日,也被称为“朝日”。春分朝日是一种非常隆重的祭祀礼仪,《周礼·春官·典瑞》描述了先秦时期天子祭日的典型装扮:“王晋大圭,执镇圭,缫藉五采五就,以朝日。”即:腰带上插大圭,手中执镇圭,圭的彩色衬垫是用玄黄朱白苍五种颜色织就,衬垫上还要横绕着画上五圈。祭日属于国家祭典,只能由历代帝王主持。清代《帝京岁时纪胜》解释说:“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古代帝王祭日仪式大多在京郊举行,北京的日坛就是明清两代皇帝春分祭日的专用场所。
民间的活动更是多姿多彩,比如食用太阳糕、春菜和汤圆。春分节令食品,主要与春分过后万物复苏的自然有关。万物复苏后,也是人体生长的重要时间,因此民间有“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的说法。太阳糕是我国北方地区在春分日祭祀太阳的一种节令食品。太阳糕以糯米粉为主料,加上白糖、大枣等其他配料,蒸制而成。太阳糕上往往印有报晓的朱红金鸡等象征太阳的图案。春菜则是一种野生的苋菜,采摘回去清洗干净以后,可与鱼片一起煲成“春汤”。岭南地区有春分吃春菜的习俗,当地民众认为食用春菜能保一年四季平安健康。实际上,中医也认为在春天吃一些新鲜的绿色蔬菜比如韭菜、马兰头等有助于身体健康。在春分日,某些农业地区还有食汤圆的习俗。人吃有馅料的汤圆,同时要做一些没有馅料的汤圆,煮熟以后用细竿串起来插在田埂边。这种食物叫做“粘雀子嘴”,主要用来喂食鸟雀,以免它们破坏庄稼。虽然糯米汤圆比较粘,但也并非如同胶水那样能黏住鸟雀的嘴巴,“粘雀子嘴”更多还是旨在给鸟雀一些食物,让他们不要啄食庄稼幼苗。在保护幼苗的同时不伤鸟雀,这也是中国农民选择与自然相处的一种方式。
春分民俗活动中最有意思的是立蛋。民间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谚语,认为春分这一日最容易把鸡蛋立起来,家家户户都会进行立蛋游戏。把鸡蛋竖立起来其实是件相当困难的事,但的确可以做到。未煮熟的鸡蛋内部密度不同,把鸡蛋竖起并静置一段时间以后,蛋黄会下沉。当鸡蛋的重心低于蛋中部最大周长的曲线位置时,鸡蛋就可能立起来。此外还与蛋壳表面颗粒有关。春分立蛋作为一种游戏还传播到国外,全世界都有不少人会在这一天玩立蛋的游戏。
在二十四节气中,春分节气虽然不像即将到来的清明有那么高的知名度,但它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平衡和谐相处的理念是有大智慧的,也是数千年来指导中国人生产生活的重要理念。
思想
我是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副研究员毕旭玲,关于民间信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问我吧!
( 责任编辑: 胡玲玲 )
{{lastUpdateTimestr}}
{{/logo}} {{^logo}}{{lastUpdateTimestr}}
{{/logo}}{{visit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