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中学发布了一则整治“男女生非正常交往”的公告,并着手进行严厉的查处整治。根据学生的讲述,校方明确表示:男女生单独走在一起,距离小于3.6米就会被怀疑非正常交往,“肯定被抓”。
(一)
这几年来,不少学校都出过类似的“防早恋规定”。
比如,2011年,保定市某中学规定,“男女生交谈距离不得小于60厘米”,2014年,平阴一中规定,“男女生交往距离至少保持44厘米”。
一个个数据都如此明确,足以见得政策制定者费了多大的“苦心”!
不过,这些精确的数字究竟是如何得来的?制定者却并没有明确告知,也许这个测算量过于繁复庞杂,和我们这些“吃瓜群众”解释起来比较困难。
而不同学校给出的“安全距离”各不相同,且相去甚远,难道是遵循了“因地制宜”的原则?
对于西安中学给出的“3.6米”,报道里倒是给出了解释,“班会里说的社交距离就是1.2米~3.6米”。看来,老师们是选取了一个最大值,像孙悟空给唐僧画圈一般,想把学生们守护在“安全范围”之内。 不过,就算这个数据科学,学生们又该如何精准执行?
3.6米的距离丈量起来不难,但在校园行走时必须时时将异性同学当成“地雷”般躲闪,时时目测准3.6米的距离。不是学霸,可能还真挺难完成。
或许,学校可以加派人手,专门负责举着一把巨型长尺,看见远处走来的男生女生,就伸手测量,保证这个规定的严格落实。
(二)
青春期的少年,总是会迅速的被一些美好的画面所吸引:比如,后排男生看见前排女孩的巧笑倩兮,随风飞扬的碎发,即便小手都没有触碰过,心里还是会忍不住吟诵起刚背熟的诗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女生看见男生在篮球场上跃动的身姿,阳光下帅气的侧脸,即使胆小到连送水的勇气都没有,却还是会一有空就去操场边蹲守他的比赛。 这些来自于荷尔蒙的最初吸引,也许压根就和距离没关系。 生硬的要求异性学生保持3.6米的距离,真就能压制住这种吸引力?千万别忘了一句古话:“距离产生美”! 对于正处于青春期,或多或少有些叛逆情绪的学生来说,隔得越远,也许心反而会变得更近。
何况,鲁迅先生早就说过,哪怕禁止皮肉接触,这男女也都还在同一个天地中呼吸呢!“空气从这个男人的鼻孔呼出来,被那个女人的鼻孔吸进去,又从那个女人的鼻孔呼出来,被另一个男人的鼻孔吸进去,淆乱乾坤,实在比皮肉相碰还要坏!”(引自唐弢的《琐忆》)
所以,学校不妨参考下他给出的“建议”?“不如再下一道命令,规定男女老幼,诸色人等,一律戴上防毒面具,既禁空气流通,又防抛头露面”! 好嘛,想做的彻底点,学校干脆给学生们都配上一副防毒面具吧,这样也许能做到一劳永逸。不过,有些情愫也许连防毒面具也防不住……
更何况,限制男女接触的距离,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行动上的自由,更限制了他们在心灵上的自由。 而在这样的高压政策下,一旦有了早恋事实,学生们只有两个选择。 一是花费更多时间、精力,躲避学校的发现追查,那留给学习的时间只能被压缩,成绩怎会不受影响? 另一个就是在学校、家长的”双重暴击”下,被迫结束这段恋情,但这种被剥夺自由与尊严的“屈辱”经历真的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么?
(三)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而面对因早恋陷入困惑的学生,这些奇葩规定的制定者真的是从关爱孩子的角度出发,竭力想帮助他们寻求光明的出口么?
一纸冷冰冰的规定,一刀切的“距离要求”,自然是比尝试多种对策,挨个促膝长谈的做法轻松太多,也不用承担太多风险,还能理直气壮,冠冕堂皇的说“都是为了孩子”。
但感受不到真正的关怀,学生又怎么愿意平心静气的向你敞开心扉?
制定规则不难,但你的一纸规定,带给学生的,也许是三年的压抑,性格的激变,甚至可能是一生的遗憾,难灭的阴影!
学校不是监狱,学生并非机器。
应试教育的框架下,学生的压力已经山大,
恳请某些学校领导,
别将他们仅存的自由和尊严也一并夺走!
佰佰安全网提醒: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更多学生教育问题尽在本网校园安全知识频道。
( 责任编辑: 孟洋洋 )
{{lastUpdateTimestr}}
{{/logo}} {{^logo}}{{lastUpdateTimestr}}
{{/logo}}{{visit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