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还没开始,熊孩子又惹事儿了。。。
江夏的郭女士前不久把自己的手机给孩子玩游戏,第二天拿回手机后发现,手机绑定的支付宝被孩子花了3万多元钱购买游戏装备。
郭女士说,因为她做生意经常要用支付宝跟客户结算,6月4号下午,她在盘账的时候,突然发现支付宝里有一笔6480元钱的支出记录,项目是购买金蘑菇支付,郭女士点开一看,发现支付的对象是一家网络科技公司,用来购买游戏装备。
郭女士连忙找到孩子,孩子说,是自己玩游戏时,用妈妈手机的支付宝购买了游戏装备。而支付宝密码是郭女士在买东西时,被孩子偷偷记住了的。
经过详细询问,孩子告诉郭女士,是游戏聊天室里,一个网友教他这么做的,孩子充值后,还把自己的游戏账号和密码发给了对方,对方称帮孩子升级,同时,对方还教孩子怎么删除支付宝的支付记录,郭女士说,如果不是自己无意中看到孩子没有来得及删除的记录,估计还得好几天才会发现。
事后,郭女士通过聊天室联系上了对方的qq,在聊天里,对方说,愿意协助找回一定的损失,就是把孩子充了值的游戏账号卖掉。其它的,对方不愿意回应。记者通过qq要到了这位网友的电话,对方不承认有教唆孩子刷钱充值的做法。
郭女士无奈之下报了警,警方建议,郭女士可以收集证据,证明是孩子独立完成了充值造成游戏消费,然后向游戏公司申请退费。
熊孩子用家里钱玩游戏的事例屡见不鲜:
前年8月,武汉12岁熊孩子玩网游,败光爸妈8万血汗钱;
去年2月,武汉8岁女孩默记支付宝密码,刷走妈妈七千余元玩游戏;
去年4月,武汉10岁熊孩子玩手游,败光妈妈工资卡
江苏6岁熊孩子破解老爸支付密码刷五千多玩网游;
常熟15岁的孩子因沉迷网游,先后从其母亲银行卡转走30多万元购买游戏装备。
……
熊孩子“刷”出的祸 该谁买单?
难怪有人说,熊孩子加上手机和银行卡,那就真的等于“坑爹”“坑妈”了。其实近两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小孩擅自拿父母的手机刷卡、支付的事情屡见不鲜。“熊孩子”出手不知轻重,遭殃的是家里的钱财。那么小孩刷掉的钱,能不能追回?又怎么避免这种的情况再发生呢?
律师介绍,根据《民法通则》,10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是限制行为能力人,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民事活动,需要法定代理人代办或同意。
《合同法》中则明确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需要法定代理人追认,合同才是有效的。
不过与现实中的交易不同,在互联网世界,商家很难分辨支付方是否为未成年人。家长如果想追回款项,需要举证。
律师
《民事诉讼法》中谁主张,谁举证。父母就要去举证整个交易行为是孩子完成的。这个举证是很困难的,因为这是在网络上的交易,难道装个视频录像吗?
那么网络交易的商家就完全没有责任吗?记者发现,大多数孩子刷父母的银行卡,都是为了购买网络游戏、手机游戏里的装备或虚拟货币。
根据文化部《网络游戏暂行管理办法》第二十条的规定,网络游戏虚拟货币交易服务企业,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交易服务;提供服务时,应保证用户使用有效身份证件进行注册,并绑定与该用户注册信息相一致的银行账户。
律师
如果网络游戏公司没有尽到审查义务,发生了上面这些案例,商家就是有责任的。应当承担多大责任,双方举证后,法院认定。
对此,社会学教授梅志罡表示,因为中小学生都涉世未深,家长们在平常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孩子的安全防范意识。一方面要保护好网络相关联的银行卡账号密码,让孩子在不经过大人同意下有大笔支出;另一方面教育好孩子,在需要用钱的时候,要经过大人的批准才能使用,只有讲清楚这些道理,孩子在运用网络的时候才能够得到好的保障和保护。
佰佰安全网提醒:作为父母,平时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意识教育,给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培养孩子良好的兴趣习惯,显得更为重要!下面请看以下佰佰安全网为您带来的安全科普知识,希望对您的生活有所帮助。
( 责任编辑: 孟洋洋 )
{{lastUpdateTimestr}}
{{/logo}} {{^logo}}{{lastUpdateTimestr}}
{{/logo}}{{visit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