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国际不打小孩日 请关注孩子心理健康
今天是2015年4月30日,公历一年中的第120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45天。明天就是五一劳动节了,那么今天是什么节日呢?4月30日是“国际不打小孩日”,那么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
国际不打小孩日由来
4月30日是“国际不打小孩日(International Spankout Day)”,最早是美国反体罚组织“有效管教中心于1998年发起。它的英文名称中spank一词俗称“打屁股”,所以有人也将它中文译“无巴掌日”或“拒绝体罚日”。全世界已有上百个国家其民间组织参与此盛事。设立“国际不打小孩日”目的是为了宣传反体罚的儿童人权观念,引起社会的重视,由此来保户儿童安全。
1989年通过的《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任何儿童不受酷刑或其它形式的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
1998年,美国反体罚民间组织“有效管教中心”选定每年4月30日为“不打小孩日”(Spank Out Day),藉由各种活动,宣导反体罚的儿童人权观念。
这一活动先在美国境内推广,后来逐渐得到了国际响应,扩展为“国际不打小孩日”。每年举办活动的国家已经遍布欧洲、美洲、非洲和亚洲。
家暴影响孩子智力、诱发犯罪
有统计数据显示,84.79%的儿童家庭暴力案件为父母施暴,其中亲生父母施暴占到74.75%。记者从市妇女儿童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了解到,儿童家庭暴力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儿童没有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完成或实现目标任务,让父母感到不快;二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父母将法律法规的抚养义务当成人身依附关系,将子女视为私有财产,并不认为儿童也有人权,认为父母有权力打骂,如没造成严重伤害都应属于合理范围;三是一些父母把孩子作为自己宣泄情绪或减轻压力的工具,只要行为稍有不对,就成为被惩罚的导火索。
发生在少年儿童身上的家庭暴力,犹如黑暗,吞噬着孩子的健康。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大学研究发现,在5岁至9岁年龄组中,常挨打者的平均成绩比不挨打的孩子低2.8分。另有研究结果显示,长期生活在体罚环境中,儿童的情商会受到负面影响。打骂教育固然有“管理速效”,却抹杀了孩子的远景发展能力、快乐发展能力。
据了解,目前我国对于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法规多数仍停留在原则性规定层面上,比较笼统、分散,缺乏具体明确的细则,不具可操作性。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民政部、最高法、公安部等部门已着手研究建立完善未成年人监护干预制度,相关指导性意见拟于今年出台。其核心在于通过行政与司法相衔接,实现对监护人监护权的转移。
喜欢打小孩来管教的父母应该更关注教育小孩的方式,关注儿童心理健康。不要等到小孩子叛逆了,就认为小孩不听话,什么都和反着来,其实这一切都是可以避免的。
( 责任编辑: 杨赓 )
{{lastUpdateTimestr}}
{{/logo}} {{^logo}}{{lastUpdateTimestr}}
{{/logo}}{{visit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