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要闻> 正文

310万“北漂“务工青年1/4来自河北 学历低有提升愿望

2015.05.06 10:09 1591

310万“北漂“务工青年1/4来自河北 学历低有提升愿望

从乡镇到特大城市,从无到有地打拼奋斗——这样如电影般的冒险故事,每天在北京都上演。

魏则兴把这个故事写了12年。这名成升建设劳务有限公司的建筑工人,2003年来到北京,他从“小工”做到“项目管理员”,如今带领团队负责5栋楼和一个车库的水电安装,“面积大概有5.6万平方米”。

在首都发展的路线图中,魏则兴所在的人群愈发有标本意义。他们在京居住半年以上,年龄在18至35岁之间,而因为没有北京户籍,其生存状态经常被用“流动”来形容。

团北京市委“北京青年1%抽样调查”将这一人群概括为“流动青年群体”,其下又细分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占比22%的“青年流动大学毕业生”,以及大专以下学历的、占比78%的“青年流动务工人员”。

调查组测算,截至2014年12月,北京市流动青年约为400万人,其中310万人为青年流动务工人员。这在818.7万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的总数中不容小觑。

中国青年报记者注意到,尽管工种不同,但他们的一些境遇相似:相当一部分人与乡土血亲结缘,工作强度较大,住房条件紧张,而在这座庞大的城市面前,又有相当一部分人保留着提升自己的动力和愿望,并且有的人已经付诸实践。

四分之一来自河北,来京渠道、朋友圈呈现乡土、血亲关系特征

如果没有老乡打招呼,魏则兴的“北京梦”恐怕不会这么快开始。

魏则兴进京前在山东烟台干过一年多保安,2003年春节,他听在北京务工的老乡说他们工地需要招聘工人,就和两个老乡一起来了北京。

北京京客隆望京店生鲜区领班刘磊,其北京生活也是从与老乡结缘开始,“我们村里有人在北京工作,我就想跟他出来。”2001年,刚初中毕业的刘磊一下火车,就被老乡接应着,去了北京怀柔的一家肉类联合加工厂,当天给安排了工作和住宿。

他们的来京之旅,正是团北京市委调研发现的典型模式之一。在调研组的分类中,魏则兴属于“相对集中管理的建筑、保安业青年从业人员”,这一群体大约占青年流动务工人员的10%,其来京渠道呈现出“明显的乡土地域特征”。

“由于技术含量低、由公司统一招工,统一承接工作项目,因此同一地区人员结伴而行、由老乡介绍来同一单位的现象非常多,并且呈现成建制流动的现象。”调研组解释,在此基础上,该群体在可信赖的朋友圈中63%的为老乡。

这一调研共选派数百名调研人员,召开座谈会50多次、面访6700余人、深访500人,其中,面向青年流动务工人员发放了调查问卷5827份,其中有效问卷5494份。

除了乡土地域关系,血亲关系也是来京和就业渠道的典型模式。这在占青年流动务工人员10%的“大型商场市场中的青年销售人员”身上体现最为明显。调研组发现,该行业常出现“家族式承租商铺”、“商户雇用自己老家的亲戚帮助销售”、“兄弟姐妹一起来京从事该行业”的现象。

特殊的雇佣关系,也让这一群体与社会接触少,最终形成“信息获取、困难解决严重依赖雇佣和老乡关系”的局面。

这不是个例。调研显示,在占青年流动务工人员48%的“分散就业和生活的流动务工青年”,其遇到困难也更愿意求助于老乡同事。

这些老乡,都来自哪些地区呢?调研组发现,青年流动务工人员来源省份前六位的分别是河北、河南、山东、黑龙江、山西、安徽,全部是北京周边的北方省份,约占总量的60%,其中河北一省就占了总量的四分之一。

这种流动人口来源地结构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分布规律一致。根据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北京居于全国主要流入地省区市第四位,仅次于广东、浙江、上海。而作为所在聚集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上海、广东也有六成以上流动人口来自邻近的省区。

77%从事第三产业,两类工种的六成员工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

追逐“北京梦”的过程并不轻松。在北京恒安卫士保安公司的地铁安检员郭艳茹看来,最直接的感觉是“虽然天不亮就起床,回到寝室已经天黑,但你会很开心”。

郭艳茹把生活描述为“有纪律,也很便利”:吃住都在基地,食宿统一管理,5点开始有早餐供应,上午9点统一检查卫生,晚上12点按时查寝、熄灯。上、下班排队,下班后由中队长统一带回基地点评,晚上还有班务总结会。

魏则兴刚来北京的时候,则经历过多个工地的变化。起初的上班时间是9.5个小时,并要根据工期的长短进行调整。工地先是和平里,后来又到了西直门、北京北五环外的天通苑,2004年开始又在北京东边的通州工作了两年。

这在相对集中管理的建筑、保安业青年从业人员群体中已是常态。这一群体多数由建筑劳务公司、保安公司招募、培训、管理,根据需要派驻到各施工工地、驻区单位,不论派遣单位还是使用单位,都有明显的单位制管理特征。

一些群体的工作强度更辛苦一些。在调研组公布的四类群体的数据中,有两类出现六成员工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的情况,其中“大型商市场的青年销售人员”的情况较突出。

调研组发现,他们集中在服装、蔬菜、建材等行业大型批发市场,就业非常集中,且同质化严重。

调研报告显示,这一群体中68%的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37%的超过10小时,74%的每周最多休息1天、24%的没有休息。调研组还发现,各大型批发市场的营销人员多数未签订劳动合同,单位未缴纳社会保险。

对于北京东港安全印刷有限公司数据事业部生产班班长史靖旭而言,上班的压力他感觉“还可以”。上班时间是每天早上8点到晚上7点,午休1小时,很少加班,“每周六有时义务劳动半天,基本上每周能保证休息一天半。”

他所处的工业园区中的青年产业工人群体,占青年流动务工人员的10%。根据调研报告,该群体60%平均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超过8小时的绝大多数都有加班工资,64%每周都能休息两天。这一群体的管理规范许多,有98%与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94%的单位缴纳了社会保险。

中国青年报记者注意到,流动青年所从事的工作背后,是北京行业结构调整的大格局。调研组发现,青年流动务工人员从事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居民服务业、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约占77%。这一就业结构与北京第三产业占GDP总量77.9%的产业结构基本吻合。

三个区县聚集近半流动青年人口,多分布于四环至六环间城乡接合部

朝阳、海淀、昌平,这3个流动青年人数各达50万以上的北京区县,容纳了北京近一半的流动青年。调研组发现,这部分群体分布在四环至六环之间的城乡接合部的社区和村庄中。

和2012年团北京市委的调研相比,流动青年的聚集区域逐渐向外扩散。调研组分析,这与北京城市建设和城乡接合部改造的步伐加快有一定关系。

魏则兴经历了房屋的变迁。2003年,他在北京和3名工友租住在和平里,共20平方米,除了两个上下铺、一个小桌之外就放不下别的东西了,每人月租50元。

4年之后,魏则兴兼顾3个项目,但依然住在板房。夏天,铺了一层油毡的石膏式板房很热,夜晚难以入睡,等到晚上11点稍微凉快些才能睡得着。板房是大部分工人的选择。通常每栋板房有3层,共45间,每间可容纳4人到12人不等。

这与调研组的结论相吻合。调研组发现,相对集中管理的建筑、保安业青年以工作地集体住宿为主,日常工作生活基本都是和同事在一起,在外租房居住的仅占13%。

调研报告显示,居住分散且条件较差的算大型商场和市场的青年销售人员。从居住情况来看,该群体大都在工作场所周边自己租房,多数居住在城乡接合部条件较差的村庄中,仅16%居住在配套公寓或单位集体宿舍中。

刘磊的妻子也在京客隆厂家工作,两人每月加起来有8000元左右的收入。他们居住在工作地附近的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地下室,每月房租500元。

相对而言,工业园区的青年产业工人的就业、居住更集中一些。调研显示,在各类园区就业的产业工人约60%居住在园区、单位提供的公寓或宿舍中。主要工作、生活空间高度一致,与外部接触少,在可信赖的朋友圈中本单位的同事占到53%。

最为分散的是分散就业和生活的流动务工青年,他们60%以上都以各种方式租房居住,仅有部分餐饮业从业人员由单位提供统一住宿。

普遍有提升的动力和愿望,希望获得就业信息、技能培训等帮助

经过数年打拼,一部分青年流动务工人员在北京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刘磊从一名普通员工到领班只用了两年多,“干一份工作就得干好了,刚开始不熟悉,但是现在得心应手”。

他自己买了电脑,回家通过老乡和互联网了解考试信息,“我想考营销管理方面的专业”, “去年想过要考大专,感觉自己的知识还是不够用”。

目前略显尴尬的事实是,流动青年中78%为大专以下学历的青年流动务工人员,而这当中约200万人为初中学历,占流动青年总数一半。

调研报告认为,大型商场和市场的青年销售人员对未来规划比较模糊,该群体由于业余时间少、工作内容单一,绝大多数对于如何提升自己、未来怎么发展没有明确规划,“有留京意愿、没具体目标,也不清楚如何实现”。

对于分散就业和生活的青年流动务工人员来说,该群体中44%的近两年换过工作,80%的最想得到的帮助是“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调研组发现,相当一部分行业没有技术等级和标准体系,缺乏人才培养和选拔的机制,从业人员长期从事单一水平的工作,难以实现技能提升和地位改变。

同样期望改善现状的,还有保安、建筑行业的从业者。调研报告显示,这部分人群中33%对当前境况表示不满意,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度普遍较低。

魏则兴便不甘于现状。他月收入8000元,其中5000元寄给家人,“留在手上的钱,更多用在了考试上”。去年,魏则兴自学通过了造价员考试,此前他还拿到了施工员证。

史靖旭则已经自考了宁夏大学艺术设计的大专,“现在离自己的理想还有一定距离,但我在印刷方面的理想在慢慢实现。”史靖旭的语气中充满希望。这名2009年中专毕业的辅助工人,如今,早已竞争上岗升级为管理50个人的生产班班长了。

佰佰安全:截至2014年12月,北京市流动青年约为400万人,其中310万人为青年流动务工人员。这在818.7万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的总数中不容小觑。略显尴尬的事实是,流动青年中78%为大专以下学历的青年流动务工人员,而这当中约200万人为初中学历,占流动青年总数一半。普遍有提升的动力和愿望,希望获得就业信息、技能培训等帮助。

( 责任编辑: 刘长利 )

展开剩余全文 收起剩余全文
分享到

相关推荐

310万“北漂“务工青年1/4来自河北 学历低有提升愿望

2015.05.06

1227

“北漂们”注意啦!北京曝光24家黑中介

2018.04.20

1500

政策不断变幻 北漂学子买房会顺利吗?

2017.02.10

1385

北漂彻夜排队办燕郊户口 号贩趁机倒号

2016.12.28

910

北漂看过来!北京发布人才住房新政了!

2018.07.20

2238

加载更多

最新资讯

女游客称丽江一店冰淇淋“标价9.9元变48元”,商家称是两种产品且并未强卖,市监局立案调查
2025.07.07 830
央视曝光电商零差评猫腻,网络水军隐蔽操控灰色产业链遭揭露
2025.07.07 520
惊悚!女子买房一楼院内挖出人骨想退房被拒 河南长垣刑警介入调查
2025.07.01 817
净水器骗局曝光!不良商家专骗老年人!
2025.07.01 625
提醒:这些工作文件,不能通过微信发送 多名公职人员被处理!
2025.07.01 628

热门排行

不得随意禁止外地群众返乡过年!

2022.01.29

8745

美国解除中国学生赴美限制 家长们喜忧参半 敢不敢放儿去?

2021.04.30

31412

女子举报公务员丈夫出轨公款消费 纪委避而不谈

2021.12.30

15805

重磅!三孩政策来了!网友“炸锅”!敢不敢生?

2021.05.31

29474

浙江男子卖掉亲生儿子后带现妻游山玩水?你怎么看?

2021.04.30

28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