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17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院长吕卫国教授主持完成的“宫颈癌筛查新技术研发与防控体系的建立及应用”项目,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宫颈癌是唯一可通过筛查而降低发生率和死亡率的恶性肿瘤。但在中国,每年新发和死亡病例均超过全球四分之一,宫颈癌仍然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器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广大妇女健康。
本次获奖项目“宫颈癌筛查新技术研发与防控体系的建立及应用”以全面提升我国宫颈癌防控水平、保障妇女健康为目标,以揭示HPV致癌关键机制为突破口,结合临床研究和筛查新技术研发,创建和优化适合国情的宫颈癌防治技术,历经十余年的研究,取得了多项原创性成果。
首先,项目团队自主研发了人乳头瘤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经临床验证显示与目前国外主流产品符合率高,且可检测出新HPV亚型,产品已在临床应用,建立了适合我国妇女筛查的高效新技术手段,首次确立优于宫颈细胞学检测的高危型HPV阳性妇女分流检测方法;
其次,揭示了中国女性人群HPV感染新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现中国女性HPV58、52感染率高于欧美地区,HPV52、58、56和16的持续感染率高于其他型别;首次发现了34个型内新变体,并确认亚洲人群的两种变体具有更高的致癌潜能,为HPV检测新技术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第三,构建了miRNA-HPV相关基因网络图,首次发现miR29/375/424等多个miRNAs在HPV致癌过程中的作用并揭示其机制,为探寻宫颈癌精准筛查新的标记物夯实基础;
第四,建立了最佳稳转单克隆细胞株N-Caski,证明了慢病毒介导HPV16 E6/E7共同启动子shRNA对宫颈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项目揭示了高危HPV致癌新机制,建立和研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医疗器械注册证2项),优化和完善了符合国情的现有宫颈癌筛查技术及模式,提高了我国宫颈癌前病变的防控水平,部分工作得到2008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Zur Hausen教授的肯定。
项目迄今共发表论文80篇,其中SCI论文45篇,总影响因子达151.698。在成果推广应用方面,共举办全国性学习班12期,学员达1700余人次。
产品销售产值达4千余万元,研发的HPV检测产品应用于浙江、河南、山西、陕西及辽宁等地区的宫颈癌公益性筛查项目,惠及十余万妇女,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佰佰安全网提醒:流行病、传染病、疫情等卫生防疫事件发生时会严重危害到人群健康。对传染病来说,早期诊断、早期报告、早期隔离、早期治疗对控制传染病的流行和降低病人的病死率是非常重要的。下面请看以下佰佰安全网为您带来的安全科普知识,希望对您的生活有所帮助。
( 责任编辑: 黄淑蓉 )
{{lastUpdateTimestr}}
{{/logo}} {{^logo}}{{lastUpdateTimestr}}
{{/logo}}{{visit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