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毒誓禁通婚 两村男女难成眷属
在广州增城新塘镇有两个古村—个是西洲村另一个是夏埔村,但是只有一路之隔的两个村落却正上演着现代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尽管两村村民经常来往,大家可以交朋友、做生意,和睦相处,但只因一百年前的宿怨,两村发下毒誓“互不嫁娶”,这就如同一道鸿沟不可逾越,让不少真心相爱的男女难成眷属。
西洲村与夏埔村虽是古村,但今天它们却被现代文明的新风吹拂着。按理说,时间应该早就涤荡了“百年毒誓”禁通婚之类的陈规陋习。然而时至今日,“互不嫁娶”这条陈规仍在“棒打”婚姻自主时代的“鸳鸯”,实在让人深感不可思议。难道,现代文明的“阳光”仍有照耀不到的地方?婚姻自主的“雨露”也有播撒不到的角落?
对这两个村子坚守“互不嫁娶”的“百年毒誓”,有网友认为“是一种可贵的气节”,“有很多事情我们总是在妥协中放弃,能够坚守的东西太少”,这种片面的看法错误得让人痛心、惊心。试问,这算哪门子气节?气节应是正能量的东西,而非腐朽观念。百年前的村落恩怨早已成为历史云烟,硬要将之延续至百年后的子孙身上,便是一种“莫须有”,岂不是愚昧至极?
让“百年毒誓”继续发威,禁锢现代年轻男女通婚,更是以人治代替法治。我国《婚姻法》禁止结婚的情形只包括: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只要达到法定婚龄,不存在禁止结婚的情形,就应该秉持“男女双方完全自愿”的原则对待。妄图将百年前发下的毒誓,设置成当代男女恋爱婚姻的“枷锁”,恐怕涉嫌违法。
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广东民俗专家潘剑明表示,从民俗角度讲,以前只是因为争水灌溉、边界不清,相邻两村才会发生冲突,打架后造成矛盾很深,所以村里就发誓互不嫁娶。但在解放后,这些土地边界问题都解决了,很多村也慢慢恢复了通婚。
潘剑明称,西洲村和夏埔村因为通婚导致死人,只是意外,是村民没有走出封建思想,导致毒誓在民间流传。他说,适婚的男女要破解只能靠自己,去说服父辈,做长辈的思想工作。
( 责任编辑: 杨赓 )
{{lastUpdateTimestr}}
{{/logo}} {{^logo}}{{lastUpdateTimestr}}
{{/logo}}{{visit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