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记录地震相关参数的,监测地震发生的仪器称为地震仪器,它能客观而及时地将地面的振动记录下来,为地震预警提供参考。值得注意的是,地震仪只能用于测量地震的强度、方向,并不能用于预测地震。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悬挂重物的惯性,地震发生时地面振动而它保持不动。
由地震仪记录下来的震动是一条具有不同起伏幅度的曲线,所以被称为地震谱。曲线起伏幅度与地震波引起地面振动的振幅相应,它标志着地震的强烈程度。从地震谱可以清楚地辨别出各类震波的效应。纵波与横波到达同一地震台的时间差,即时差与震中离地震台的距离成正比,离震中越远,时差越大。由此规律即可求出震中离地震台的距离,即震中距。
中国汉朝的科学家张衡,在公元132年就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器──地动仪。 这架仪器是铜铸的,形状像一个酒坛,四周铸着八条龙,龙头对着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8个方向。龙嘴是活动的,都衔着一颗小铜球。每一个龙头下面,又放了一个张大了嘴的铜蛤蟆。要是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正好对着这个方向的龙嘴会自动张开,铜球恰好落在铜蛤蟆嘴里。 地动仪制成后,安置在当时的京都洛阳。在公元138年的一天,洛阳和往常一样,周围并没有什么动静,但正对西方的龙嘴突然张开,铜球落了下来,说明洛阳的西方发生了地震。可是洛阳人却没有感觉到,一些学者和官僚们纷纷议论,有的人还讥笑张衡的地动仪不灵。过了几天,陇西(现在的甘肃省西南部)有人来报告,那一天当地发生了地震,大家才赞叹地动仪真是灵敏、准确。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开创了人类使用科学仪器测报地震的历史。长期以来,中外科学家一直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它是利用惯性原理设计制成的,能探测地震波的主冲方向。在科学技术还很落后的2世纪初能做到这一点,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它比欧洲创造的类似地震仪,早了1700多年。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听过收音机,收音机是将空中微弱的电磁波信号(电压)通过电压放大,再通过电流放大以推动喇叭工作,使我们听到声音;另一方面,通过选台我们就能听到不同频率的电台播出的节目。
地震仪的结构与其相似,不过要比它复杂得多,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第一部分为滤波器。滤波器的作用与收音机选台的作用有些相似,只不过它是滤掉干扰波信号,保留有效信号。地震仪中有多个滤波器,设计滤波器的线路不同,对信号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在数字地震仪中还要设计去假频(去掉假的频率)滤波器。
第二部分是放大器。放大器必须能放大不同频率、不同振幅的信号。要做到在接收到最大信号的同时也能接收到最小信号。放大器采用多级放大以达到稳定放大并有很高放大倍数的目的。与收音机放大的原理相似,地震仪首先用前置放大器将由检波器输人的、微弱的电压信号放大,后续放大器的作用是将电流放大,以便带动光点偏转而照相或推动磁头运动而将信号记录到磁带上。
地震仪在一定的条件下有用。像在天气恶劣的情况下会出现过高的估量地震的级数。但在现在人类已经开发出一种仪器,它是靠地壳的氧气浓度和地壳的压强的大小来预测,这东西很有用。
最早地震仪是张衡发明的,有八个青蛙。上面有8条龙,就是8个方向。当某处发生地震时,是在哪发生,就在那边的那条龙就会吐出蛋掉在那条龙对应的青蛙肚子里。地震仪是人类用来预测地震的一种工具。它的产生是人来的一种进步 。可以说是我们人来的一项重大发现。
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是在公元前132年,我国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叫做侯风地动仪。
近代的地震仪在18世纪90年代才制作成,其原理与侯风地动仪基本相似,地震仪发展很快,种类繁多,现有长、短周期等各种类型,并已实现了无线遥测、磁带记录、数字化等。灵敏度从放大几倍到千倍、万倍、十万倍乃至百万倍不等,周期范围从0.05秒到100。
现在在地震研究中使用的地震仪主要有三种,每一种都有与它们将要测量的地震震动幅度(速度和强度)相应的周期。
1.短周期地震仪:一般用于研究初次和二次震动,测量移动速度最快的地震波。这是因为这些地震波移动速度太快,短周期地震仪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就能完成一次摆动;它同样能够放大记录下来的地震波图,使研究人员能够看出地壳瞬间运动的轨迹。
2.长周期地震仪:使用的摆锤一般需要20秒左右的时间完成一次摆动,可以用来测量跟随在地壳初次和二次震动后的较缓慢的移动。地震检测仪网络现在使用的就是这种类型的工具。
3.超长型或宽波段地震仪:具有最长摆锤摆动周期的地震仪叫超长型或宽波段地震仪。宽波段地震仪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通常能够对全世界范围内的地壳运动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