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资源

首页 > 安全知识百科 > 环境污染 > 内容

土壤资源相关知识

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措施主要包括:因地因土制宜地规划农、林、牧业等生产用地,注意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实行科学的耕作、灌溉和排水,重视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的应用,以保持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矿质养分的平衡,并不断提高土壤肥力等。保护土壤资源的主要目的在于不使土壤因人类不合理的活动而发生退化,如山区的水土流失、干旱地区的次生盐渍化和沼泽化、草原地区的沙漠化,以及一般农田受农药和重金属的严重污染等。中国土壤退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和南方丘陵红壤地区约各有40万余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黄河、长江每年挟带的泥沙量也十分巨大,全国沙化面积达2000万亩;黄淮海平原2.7亿亩耕地中约有5000万亩旱、涝盐碱地未得到改良,同时次生盐渍化又有发生。制止滥伐森林、乱垦草原、烧山耕种、陡坡开荒和不合理的拦河、围湖造田等行为,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土壤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1、土壤类型众多,资源极其丰富,生产潜力巨大

由于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所以土壤资源极为丰富。从寒温带的灰化土到热带的砖红壤,从滨海平原的盐土到青藏高原的高山草甸土,从黄土高原的黄绵土到南方的水稻土.共有13个土纲,78个土类。

据初步统计,在我国土壤资源中适于发展农业(包括农用与宜农土壤)或农林结合(需进行土壤改良)的土壤类型共有15个(即黑土、白浆土、砂姜黑土、草甸土、水稻土、灌淤土、潮土、黑钙土、红壤、紫色土、娄土、绵土、黑垆士、灰化土及盐碱土等)约占面积263万km 2(2.6亿hm 2),占全国土壤资源总面积的27.4%,适于发展林业(包括林用与宜林土壤)或林农结合的土壤类型共有11个(即灰化土、灰色森林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黄壤、砖红壤、砖红壤性土、红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及燥红土等),面积共约243.41万km 2(2.4亿hm 2)占全国土壤资源总面积的25.38%。

1、人均数量偏少,人地矛盾突出。我国虽说国土辽阔,但人口也是众多的,因此,人地矛盾一直是个突出的问题。据资料显示:从50年代初期至1980年这不到30年的期间,人均占有耕地少了667平方米。40多年来,开荒造田虽达2513万公顷,但减少耕地达4073万公顷,而人口增加了6亿多。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土地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导致人地矛盾不断激化。

2、土地利用尚不充分,生产力和利用率均较低。从耕地利用状况看,中低产田占了 2/3,产量较高地区也还有相当的增产潜力。不少地方农作物布局不合理,没有实行区域化种植,生产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林地利用率也低,全国有林地面积只占林地面积的62%,单位面积蓄积量和生产量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75%;已利用牧草地中,优质草地仅占27%,单位面积蓄产品量只及美国的1/3;建设用地的利用率也不充分,如村庄占地,由于大部分是平房,人均占地要比城市高出一倍。国营工矿建设和生产造成的废弃地约有200万公顷,已复垦的不到2%。

1、加强土地的规划管理,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提高土地利用率。

2、加大土地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对一些不合理占用耕地的行为要予以重击,规范市场行为。同时还要杜绝工业“三废”的乱排放,减少工业生产引起的土壤污染。

3、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使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使作物绿色生长,实现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的目标。

4、提高我国的植被覆盖率,改善水土。植被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因此绿化工作势在必行。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实现森林资源的循环利用,对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都有着积极意义。

相关词条

推荐分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