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溶胶

首页 > 安全知识百科 > 医疗卫生 > 内容

气溶胶相关知识

气溶胶是由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分散并悬浮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又称气体分散体系。其分散相为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其大小为0.001~100μm,分散介质为气体。液体气溶胶通常称为雾,固体气溶胶通常称为雾烟。

天空中的云、雾、尘埃,工业上和运输业上用的锅炉和各种发动机里未燃尽的燃料所形成的烟,采矿、采石场磨材和粮食加工时所形成的固体粉尘,人造的掩蔽烟幕和毒烟等都是气溶胶的具体实例。

气溶胶的消除,主要靠大气的降水、小粒子间的碰并、凝聚、聚合和沉降过程。

霾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这里的干尘粒指的是干气溶胶粒子。一般情况下,当能见度在1~10公里时可能既有干气溶胶的影响(即霾的影响),也可能有水滴的贡献(即轻雾的贡献),且不易区分,所以就被称为“雾-霾”现象。由于在实际的大气中没有气溶胶粒子作为云雾的凝结核(或冰核),无法形成雾,所以雾和霾的背后都与气溶胶粒子有关。

气溶胶与飞沫一样,也是通过空气传播,但气溶胶可以在空气中悬浮停留一段时间,所以在一些场所,例如封闭的电梯里,即使没有见到患者,如果有气溶胶,此时摘口罩也可能感染。气溶胶还可以沾染衣物和暴露的皮肤,回家后如果不及时清理,也有感染的风险。

气溶胶的传播大部分都是在封闭的房间当中,比如说实验室、医院诊室。释放到大气当中,气溶胶的传播能力会比较低。所以我们主张在冬天开窗通风也是为了减少气溶胶传播呼吸道传染病的风险。

气溶胶的传播距离是随着颗粒物的粒径从小到大而急剧减低的。比如,飞沫粒径大,传播距离通常只有几米。所以,飞沫传播一般都是近距离情况下发生的。

我们假设,病毒吸附在只有纳米级的单细胞生物上,那就可能传播到几十乃至几百几千公里的远处,如同致使产生雾霾的超细颗粒物一样。

据最近卫生防疫专家介绍,气溶胶的传播在呼吸道传染病中是可以看到的,但是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有没有气溶胶传播的情况,目前是不明确的。

若气溶胶传播得到证实,怎么办

专家称由于患者打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中有病毒RNA,并且是液体混合物,很容易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病毒在气溶胶里存活时间可以更长一些,所以防控难度更大一些。

同时也强调,气溶胶颗粒比较大,一般大于10微米,50微米以上的最多,因此一般医用口罩(或者防范雾霾的口罩)可以阻拦这种粒子。特别小的气溶胶粒子(半径小于0.1微米),重量轻,主要分布在高空(来自土壤的靠近地面),随风飘走了,人呼吸到的可能性不大。

通过气溶胶的形式悬停在衣物、皮肤的病毒,只有极微小的比例能通过手部触摸进入眼口鼻。

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针对气溶胶传播,专家呼吁广大社区居民,一定要注意防范聚集性疫情的发生,要提高家庭聚集性疫情防控意识,居家防疫要做到“七个要”:

一要取消一切社会活动聚集,要劝阻重点疫区的亲朋好友推迟访沪计划;

二要常开窗,多通风,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

三要做好日常家庭消毒:对门把手、桌椅、马桶坐垫等重点部位用75%乙醇或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四要讲个人卫生:饭前便后用流动的水、肥皂或者洗手液来洗手,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弯曲遮掩口鼻;

五要避免空气和接触传播:家庭成员要避免接触可疑症状者身体分泌物,不要共用个人生活用品;就餐时,公筷分餐,快进食,少说话,相互交流不宜近,避免握手和拥抱,拱手微笑讲礼仪;

气溶胶可以按来源分类:一次气溶胶:以微粒形式直接从发生源进入大气。二次气溶胶:在大气中由一次污染物转化而生成。

1、自然产生

天然源:它们可以来自被风扬起的细灰和微尘、海水溅沫蒸发而成的盐粒、火山爆发的散落物以及森林燃烧的烟尘等天然源。

(1)天然气溶胶:云、雾、霭、烟、海盐等。

(2)生物气溶胶:微粒中含有微生物或生物大分子等生物物质的称为生物气溶胶,其中含有微生物的称为微生物气溶胶。

2、人类产生

人为源:来自化石和非化石燃料的燃烧、交通运输以及各种工业排放的烟尘等人为源。

(1)工业化气溶胶:有杀虫剂、消毒剂和卫生消毒剂、洗涤剂和清洁剂、蜡、油漆和发胶。

(2)食用气溶胶:搅拌过的奶油。

相关词条

推荐分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