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6年底,北京市创建防震减灾示范学校区级145所、市级35所、国家级6所;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区级174个、市级44个、国家级21个;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区级46处、市级10处、国家级6处;建设完成地震应急避难场所120处,其中Ⅰ类场所11处、Ⅱ类场所45处、Ⅲ类场所64处,总面积约1831万平方米,可疏散约299.96万人。
应急避难场所的修建,说明政府管理中一个科学、透明的灾害处理方式和城市危机管理的意识正在形成。假如发生不可避免的灾害,假如灾难来临,比如地震或火灾等,那么,这些越来越多的“应急避难所”,就将成为一个能为千万人提供生命线的避难场所,成为呵护生命的公园。
北京地震体验馆位于奥林匹克公园下沉花园的地震与建筑科学教育馆正式向市民开放,本市职能部门负责人率先体验模拟地震,学习避险技能。能模拟地震发生场景的“地震屋”是教育馆的第一项体验。“地震屋”中,“6级地震”刚刚过去,又一波地震袭来,屋子晃动得更加剧烈。市规委主任黄艳等人赶紧钻进桌子下。晃动加剧,几个人不得不坐在地上,紧紧抱住桌子腿。
晃动逐渐停止,大家准备往外逃,这时,又有“8级地震”来袭。人们又返回桌下避险。“地震来时,桌子底下、墙角等空间是最安全的。”“地震屋”的主持人说。亲身感受地震避险后,负责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几位负责人对减灾防灾有了更深的体会。“避震技能确实需要演练,突然遭遇的话还真会紧张。”黄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