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欺骗行为有时会使人损失钱财,有时甚至会伤害人的心灵。从人生巅峰到生命谷底,有时候只是一个诈骗的方式,哪些老人容易受免费活动诈骗呢?老人免费活动诈骗有哪些,一起和佰佰安全网看看吧。
诈骗人员精准掌握受害者信息,不断翻新犯罪手法
大数据时代,给我们带来便捷和惊喜的同时,也造成了许多危险与重重漏洞。我们的隐私保护极其脆弱,个人信息被作为商品在网上随意买卖。
而诈骗人员亦不断翻新犯罪手法,利用社会热点,精心设计骗术,对受害人进行欺骗、引诱、威胁,针对不同群体量身定做、步步设套,令人防不胜防。
如,在短信诈骗中,不法分子利用伪基站,将普通手机号码升级伪装成银行、电信营业等客服号码,利用人们对官方号码的信任,诱导受害人上网操作,凭借木马病毒直接盗取受害人信息,进行连贯转账操作,迅速转移网银款项。
在机票改签类诈骗中,骗子通过事先掌握的受害人购票信息,使用发短信、打电话的形式冒充航空公司客服,使受害人误以为所买机票行程有变,通过引导受害人操作进行诈骗。
利用了受害者的心理弱点
人之所以能够被骗,恰恰是被骗子抓住了自己的弱点,击中了软肋。当我们的弱点被抓住后,防御会降低,容易去相信别人。以下是骗子常利用的人们的几种心理弱点。
恐惧、慌乱心理
诈骗电话和短信通常有一个特点:以一些紧急的事作为噱头,将受害人一步步引入陷阱,进而要求受害人汇款。比如,“你的家人XX遭遇车祸,现在医院抢救需要住院费”、“你的账户涉及非法洗钱和诈骗,将被警方查封”、“有人想要你的一条腿,想要活命就汇款到xxx”、“这里是xx法院,您有一张传票……”
如果是此前从未接触过类似短信和电话的人,多半第一反应都是意外、震惊和紧张。这种慌乱正是骗子求之不得的效果。当这些紧急事件突如其来,当事人因受到强烈刺激,往往会丧失理智和思考能力,防范心极易崩溃,出现惊慌失措、手足无措的状态。在心理学中,这种情况被称为“应激状态”。
无论是生命安全受到威胁还是银行账号要被查封,这样的“紧急事件”让人处于一种应激状态之中,这时注意力会变得狭窄——只能看到眼前的急事,思维也会变得受限——根本顾不上怀疑和质疑。
同时,在极度的恐惧中的人,会急于寻找某种安全感和依靠。骗子深谙此道,于是他们往往扮演的是诸如银行、法院、公安局等公权机构。不仅如此,他们说话的口气和态度往往是为你着想。先用一个坏消息震住你,然后再颇为循循善诱地指导你如何才能摆脱“困境”。
此外,老人不要有贪小便宜的心理,认为真的免费,很多都是骗人的,掌握老人防骗小知识,避免受骗。
( 责任编辑: 慕丹萍 )